< img src=""/>

长沙市雨花区创新外来人员矛盾化解模式

湖南司法厅 sft.hunan.gov.cn 时间:2013年09月09日 00:00 【字体:
  

   近年来,雨花区大力实施城区扩容提质和产业高端化转型战略,外来人口数量剧增,总数逾54万,与常住人口比例达1:1,涉及外来人员的矛盾逐年上升。为缓解带来的社会管理压力,该区不断探索外来人员矛盾化解模式,切实加强外来人员矛盾化解,有效增强了他们的认同感、归属感、幸福感。

  一、确立“三大导向”。一是以公平为基点,树立均等的理念导向。从新市民角度出发,确立“公平对待、均等服务”的理念导向,逐步完善外来人员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的体制机制,动员全社会从更加深层次的文化和社会层面消除排斥,实现外来人员与本地居民在经济上同工同酬、政治上同责同权、生活上同城同利。二是以组织为支点,强化整体的推进导向。确立外来人口服务管理“一盘棋”协作机制,依托区、街综治维稳中心协调平台,整合公安、工商、城管、司法行政等部门及治安志愿者、人民调解员等资源,共同参与外来人员纠纷排查化解。健全区级社会矛盾调处中心,街道、社区调委员会和楼栋矛盾纠纷信息员组成的四级防范网络,形成纵横协调、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三是以教育为要点,营造正面的宣传导向。通过大型法制宣传、专题法制讲座、农民工学校、市民学校等分类普法,促进增强法律观念。设立社区法律援助工作站、农民工法律维权中心、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居民法律学习室,形成四位一体的法律保障体系,加强对外来人员的法律知识培训,引导其依法、理性维权。

  二、把握“三个重点”。在推进外来人员矛盾排查调处工作中,始终扭住“三个重点”,力求工作实效。一是大力整合资源。抓好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好人民调解员在调处外来人员矛盾纠纷中的主力军作用。深入开展“三官五员进社区”活动,社区法官、检察官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参与化解涉及外来人员的重大矛盾纠纷和信访积案。推广“政府有偿购买法律服务,律师进街道、进社区、进重点工程项目”活动,受聘律师作为独立于政府之外的“第三方”,参与外来人员纠纷调处,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全区推广的砂子塘街道政府埋单式“群众维权工作室”矛盾调处模式,人民日报、法制日报等进行了专题报道推介。二是强化重点攻坚。结合“百日大走访”、“调解化积案、息访保平安”人民调解专项活动,有针对性地选择企业密集区域和外来人员聚集的社区、市场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百日会战”,攻坚化解“老案、积案、难案”。同时结合区内项目大建设的背景,把人民调解室搬到项目现场,对涉及外来人员的重大疑难纠纷和群体性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果断处置。三是完善考核措施。严格执行属地管理、层级管理、责任交办的原则,各级调解组织和调解人员自上而下签订人民调解工作目标责任书,实行责任捆绑、奖惩挂钩。率先试行人民调解员公开竞聘司法所副所长制度,实行工作岗位、工作实绩与年终“以奖代补”绩效考核奖金挂钩机制,强化先进典型的示范、导向和激励作用,增强了调解工作的主动性和实际效果。

  三、健全“三大机制”。一是注重预防,健全联防机制。推行“三前”工作法,实现外来人员矛盾纠纷由“事后调解”向“事前防范”转变。领导指挥靠前。健全完善“大接访”机制,落实领导包案制度。在今年影响较大、涉及众多外来人员的高桥大市场火灾事故赔偿纠纷案中,区领导包调查、包处理,把握了维稳的主动权。信息预警超前。加强与项目建设单位联系,完善欠薪、生产安全、工伤致残等问题的处置预警机制,做到情况随时掌握、信息随时报送、问题随时处理。今年1月,位于雨花经济开发区的中国轻工业广州工程院CEO项目部与施工方发生欠薪纠纷。同升街道司法所及时掌握了这一信息,主动介入,为10多名员工追回12.6万元工资余款,避免了矛盾升级。摸排稳控在前。严格执行排查制度,各社区针对外来人员矛盾纠纷“一周一排一回访”、街道“一月一排一梳理”、区矛盾调处中心“一季一排一督查”,现已排查涉及外来人员纠纷120余件,实现了提前预防、靠前稳控。二是注重多元,健全联调机制。全面构建综合联动的多元调解机制化解外来人员纠纷,确保矛盾“总量下降、存量减少、增量控制”。在区人社局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设立人民调解室,探索建立司法局与人民法院、劳动监察、劳动仲裁多方联动的新型劳动争议纠纷解决机制,减少案件流转环节,现已化解外来人员劳动争议纠纷60余件。加强区域性、行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把人民调解的触角延伸到边界地区、集贸市场、交通事故、环境保护、医患纠纷、物业纠纷等新型社会矛盾方面,调解涉及特定区域、特定行业的外来人员纠纷500余件。推动建立人民调解和法律服务对接信访工作机制,区司法局定期指派律师到区社会矛盾调处中心、区人民来访接待中心“坐班问诊”,参与信访接待和民事调解,共同处理外来人员讨薪、工伤赔偿等信访突出问题,防止群体性上访100余件。三是注重服务,健全联帮机制。完善外来务工人员权益保障机制,深化“援调对接”,在妇联、残联、民政等部门建立维权工作站,合力维护外来人员合法权益。在全市首创成立“雷锋号”群众法律援助队,推动法律援助进社区、进企业、进工地活动,成功调处砂子塘街道某企业50余名外来人员集体讨薪、黎托街道外来务工人员曾某意外坠亡等重大案件。注重民间力量与政府机构互动互联,大力推广“孟妈妈青护园”成功经验,加强青少年教育帮扶基地建设,落实外来人员子女的教育和生活帮扶,形成全社会关心外来人员的良好氛围。

  

                                                (据长沙市雨花区司法局上报材料整理)

长沙市雨花区创新外来人员矛盾化解模式

9752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