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长沙市城区公证体制改革在“十二五”的收官之年强势推进,破茧化蝶,公证机构重新设置调整,行政体制改为事业体制。改革激发了活力,释放了红利,改革一年来,全市公证行业队伍建设与服务水平得到了大力提升、业务拓展与办证数量日益增强,改革红利已初步体现,全市公证事业迈上了健康快速发展的快车道。
一、业务范围不断拓展。充分发挥公证机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积极探索公证机构赋予债权文书强制执行效力的业务,规范全市赋予强制执行公证债权文书的办理和执行相关工作。9月30日,联合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发布《关于规范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公证债权文书执行的通知》(长中法﹝2016﹞63号),补齐了长沙公证业务短板,促进了全市公证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截至10月底,全市七家公证机构共办理各类公证近7万件,业务收费2800多万元,接待群众来访9万多人次,减免收费近60万元。与改革之前相比,办证量和业务收费均增长30%以上。
二、服务水平全面提升。主动服务拆违攻坚、棚户区改造等市委政府中心工作,提供完善的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购置和升级公证办证、排队叫号、二代身份证验证等设备,缩短办证时间,提高办证质量。在全省率先开通微信办公证、支付宝办公证,公民自助办公证。积极落实节假日预约办证、遗嘱预约办证、困难群体上门办证等便民利民举措,公证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三、队伍活力持续增强。公证体制改革,核心是完善内部激励和监督机制,通过构建“依法纳税、绩效工资、留足基金”的财税制度,以良好的待遇留住现有公证员和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全市城区三个公证处分别建立以全员绩效考核和公证质量监督为核心的工资绩效和考核制度,以岗定责,按劳取酬,责任和权利对等,极大地调动了公证员多办证、办好证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来源:长沙市司法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