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一切努力和全部工作都是为了服刑人员顺利回归和做守法公民”,这是湖南省星城监狱成立15年来一直坚守的使命。作为全国首家、也是全省唯一一家特色型出监监狱,该狱积极践行司法部提出的“治本安全观”,构建“出监教育、职业培训、职业介绍、过渡安置、跟踪回访”五环联动工作格局,打造“监狱人”向“社会人”过渡的缓冲带、实训台,努力向社会输送“合格产品”,确保了监管安全,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传统文化教育融化心灵之冰
西方哲学家雅尔贝斯说过:“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何唤醒、如何化解服刑人员的心灵坚冰,星城监狱把视线投向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300多名即将刑满释放的服刑人员被安排参加星城监狱警察刘德兴主讲的《解悟弟子规》。一天的授课时间,课堂上的服刑人员个个睁大眼睛,聚精会神聆听这场别开生面的讲课,很多服刑人员听着听着,情不自禁流下悔恨的泪水。更不可思异的是,在互动环节,服刑人员纷纷走上讲台痛哭流涕、跪地忏悔,场面极为震撼。课程结束后,服刑人员依依不舍,排着长队向刘德兴老师鞠躬道谢。近两年,湖南省司法厅、省监狱局多次安排刘德兴老师在全省15所监狱、戒毒所为服刑、强戒人员巡回讲课,行程1万多公里,授课360多个课时,受众3万余人。授课过程中,服刑、强戒人员感动流泪甚至痛哭流涕的场景比比皆是,部分服刑、强戒人员跪地忏悔,课堂效果令全省同行由衷钦佩,也从侧面证明星城监狱的“破冰”教育找准了方向和突破口。该狱打造传统文化、心理疏导、法律法规、回归指导4大模块的出监教育体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摆在首位,将《解悟弟子规》、《百善孝为先》等国学课程规定为服刑人员入监后的“第一堂课”,借助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教化力量,打开服刑人员封闭冷漠的心灵,为整体教育改造工作营造良好开端。为此,星城监狱成立了传统文化教育课题组,由刘德兴同志担任学科带头人,从《弟子规》入手,针对服刑人员的心理特点,逐步开发包含《解悟弟子规》、《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教子有方》、《悔与悟》、《罪犯课堂化教学实战艺术》、《罪犯个别教育实战技巧》等在内的系列精品课件和教材,组织开展“一对一访谈”300余人次,制作系列教育短片12部并先后在各级电视频道播放,把传统文化精粹植入教育改造工作当中,让服刑人员破迷开悟、重塑人格、回归社会。
职业技能培训教授谋生之技
想要服刑人员改恶从善、顺利回归社会,关键要让他们学到一技之长,能够自食其力,不至于为生计发愁。为此,星城监狱自成立以来,就一直大力发展职业技能培训,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发展,逐步形成了全面购买社会服务、专业结构合理、教学管理完善的培训工作体系。
积极引进社会专业职业教育资源。从2015年起,星城监狱职业技能培训全面实现购买社会服务,在借助社会优质教学资源提升职业技能培训总体质量的同时,将有限的警察教师资源投向与其职责相关的传统文化、心理疏导、法律政策等出监教育的教学工作,做到“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实现“既教做人道理又授做事本领”。
为增强职业技能培训效果,提升就业率,星城监狱紧盯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优化培训项目和专业设置。目前,该狱共开设汽修、烹调、面点、电工、电焊等7个专业,形成特色鲜明、新兴实用、相对稳定又兼具灵活性的专业结构。突出实操实训与动手能力培养,加大资金投入,更新实训工位和设施设备,提升了实操实训的课时比重。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建立健全教学管理机制,重点抓好合作办学方管理和监区、班级管理,强化教学现场巡查、考核,实现教学管理扁平化、一体化。
截至目前,星城监狱共开办68期职业技能培训班,培训4.5万余人,全部获得国家培训合格证;其中1.8万余人获得国家职业技能等级鉴定证,绝大多数刑释人员顺利融入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守法公民。
职业推介回访开启就业之门
刑释人员是特殊社会群体,总体上存在学历层次低、技能水平低、社会包容度低的特点,多数面临就业难甚至就业无门的窘境。为此,星城监狱在做好市场需求调研与对接、提高职业技能培训针对性的同时,积极开展职业介绍与推荐工作,“扶上马送一程”,为刑释人员开启就业之门。监狱的职介推荐工作始于2005年,经过10多年积极探索,在没有现成经验和模本可资借鉴的情况下,建立了以狱内现场招聘推介为主、个别推荐为辅的职介工作模式,通过购买社会服务方式,与数十家职介机构、用人单位开展深度合作,构筑“立足湖南,辐射长三角和珠三角”的职介平台,用工单位遍布省内和珠海、东莞、深圳等沿海大中城市。目前,该狱已成功举办49场各类狱内现场招聘会,先后有105家次职业介绍机构和937家社会企业参与,累计预录学员9020人,在用人单位与回归学员之间搭建了一座就业的便捷通道。
为更好地掌握职业推介工作成效,了解刑释学员就业创业情况,星城监狱于2016年4月启动“实地回访考察回归人员”工作,按照往年后续服务名册、电话回访等资料确定回访名单,用2个多月时间对省内及广东中山、珠海等地20多名回归人员进行了回访,并与专业团队合作,制作以12名回归人员创业典型事迹为主题的系列片——《见证改变》,并在每次开展模拟社会实训时,让服刑人员自主选择观看,激发他们回归社会后就业、创业的信心。2017年9月,该狱成功举办“回馈社会、感恩星城”专题招聘会,参会的数十家社会企业中,有7家企业的负责人是从星城监狱走出的“学员”,他们带着招聘岗位重返高墙,既带来实实在在的就业机会,更为服刑人员树立了自立自强、从挫折中奋起的榜样。
精准帮扶救助破解安置之困
建立刑释人员过渡性安置基地,可以帮助确有困难的刑释人员就业,实现社会救助的无缝对接。2010年2月,中办、国办转发的中央综治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通过政府投入、社会支持等多种形式,在有条件的大中城市试点,建立集住宿、教育、救助为一体的刑释解教人员过渡性安置基地。”2012年9月,星城监狱尝试与长沙某公司合作建立刑释人员过渡性就业安置实体,并向省司法厅、长沙市司法局推荐,帮助该公司申办省、市、区(长沙市开福区)三级刑释人员过渡性安置企业和社区矫正公益性劳动基地并被授牌。2013年,中央政法委特群办组织司法部、人社部有关领导来湘专题调研,对监、企合办过渡性安置基地实体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种模式是全国首创。该企业已过渡安置刑释“三无”人员(无家可归、无业可就、无亲可投)100余人次,目前实际在岗刑释人员30余人。
为了更好地落实司法部提出的“治本安全观”,向社会输送更多“合格产品”、减少重新违法犯罪,星城监狱按照“双赢互惠、优势互补”原则,在2017上半年陆续与常德、张家界、岳阳、益阳等市州司法局衔接沟通,签订刑释人员安置帮扶工作意向性协议,建议双方在刑释人员创业与就业培训、职介信息、精准扶贫、法律咨询援助等方面资源共享、政策互惠、通力协作,对家境困难、拟就业创业的刑释人员进行调查摸底和精准帮扶,进一步提升安置帮扶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该做法得到了市州司法局的高度认同和大力支持。另一方面,该狱全力做好配套服务,依托律师事务所、创业服务机构等社会力量,为服刑人员创业搭建法律援助、技术扶助平台;与地方司法、民政、公安等政府部门加强衔接,结合“精准扶贫”政策,实现对刑释人员“一人一策”精准扶持。
创业培训服务助力成功之道
为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星城监狱在抓好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坚持以创业促安置,对符合条件的临释人员开展系统性创业培训,实现就业创业双轨并行,为服刑人员回归社会打开了另一扇门。2014年,该狱引进SIYB创业培训(意即“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由国际劳工组织在全球推广,我国于上世纪90年代由人社部门引进并在全国推行的创业培训项目),逐步组建了一支由17名具有专业资质的警察讲师组成的教学团队,目前已累计开班64个,培训学员1920名。
为把创业培训落到实处,星城监狱狠抓警察讲师能力升。2017年3月,该狱与长沙市创业指导中心签订“创业培训进高墙”合作协议,共同实施“培训讲师提升计划”,近百名社会创业培训讲师走进高墙授课、听课、评课,加深了相互了解,促进了共同提高;选派多名警察讲师参加省级和国家级创业培训讲师大赛,其中1人获湖南省大赛个人综合能力三等奖,3人的课件获全国优秀课程设计作品二等奖并被选送“全国双创周”活动参展,在全国“双创”最高领奖台上发出星城声音,展示狱警风采。
模拟社会实训照亮回归之路
经过多年实践,星城监狱发现,由于长时间监禁,服刑人员在回归社会后,会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对新生活不适应、对快速发展的社会感到茫然甚至恐惧,“监狱人”向“社会人”难以顺利过渡,这不仅削弱了监狱教育改造工作的成效,还会引发重新违法犯罪等诸多社会问题。
为了帮助临近释放人员消除回归社会的陌生感和恐惧感,切实掌握刑满释放后对接社会、适应社会所需的基本常识,星城监狱投入近300万元,建成了全省监狱系统第一家“模拟社会实训中心”。该中心占地400平方米,分为“欢迎你学员”、实景模拟、弧幕电影体验、“星城创客”优秀创业计划展示、现代生活体验等功能区域,模拟系统的硬、软件与场馆建设有机结合,营造出逼真的高铁站、银行、政务中心等氛围和实训环境,使人仿佛置身其中,并通过动漫教学、交互操作,为使用者带来互动式的学习体验。
“我们的实训中心集科技性、逻辑性、实用性于一体,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内容包括‘百事通’动画、模拟司法、法律资源查询、自助测评等6类政务办理和7大功能模块。”星城监狱党委书记、监狱长杨策介绍,“百事通”动画为系统的主要特色,由100项业务流程动画组成,内容覆盖就业、创业、生活、农村、行政等多个领域,其真实准确的流程制作、生动形象的动画场景、交互式的操作设计以及寓教于乐的测评模式,能使服刑人员在短时间内对业务办理流程及具体操作留下深刻印象。
杨策表示,实训中心让每一名服刑人员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有效地掌握回归社会后所涉及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多方面知识技能,为快速融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该系统自2016年9月投入试运行以来,已完成1900名服刑人员的实训教学任务,很多服刑人员深受鼓舞,对未来的生活也更有信心。(陈龙军 史廷波 覃韬)
责任编辑:蒋琳
(来源:法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