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岳阳市司法局按照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紧紧围绕优化岳阳市非公经济发展法治环境这一主线,充分发挥司法行政的职能作用,聚合能量,搭建平台,主动跟踪,保驾护航,为该市非公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主要做法是“四个跟踪”结合“四个搭建”:
一、跟踪非公人员的素质,搭建法治宣传平台
以法治临湘建设为平台,针对提高非公经济人员法律素质这个目标、着力抓了“六点”:一是扎实推进了“法治临湘”建设,将保护非公经济的发展列入了总体规划,提升了规划执行力。二是高质量优化了法治环境。培养了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落实了领导示范,促进了依法决策,依法办事。协助制订了一系列优化非公经济发展环境的政策和制度。三是进一步加大法治宣传活动的力度。把非公经济对象的普法纳入“七五”普法的总体规划,对非公企业和对象实现了“六个覆盖”,即:固定宣传标语牌的全覆盖;乡镇、村宣传公示栏窗的全覆盖;专项普法执法咨询活动的全覆盖;普法宣传资料发放的全覆盖;带法进非公企业走访的全覆盖;学法考试的全覆盖。法治短剧巡演、法治文艺演出已成常态。启动了“法润三湘”万名律师下基层。其中,“法治临湘”建设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发文将“法治临湘”建设纳入“五三三”绩效考核,分值为10分。将非公经济的法治建设单列项目,较好地推进了“法治临湘”建设。四是扎实启动“七五”普法。开好头,布好局,认真组织国家工作人员网上学法考试,达到以考促学的目的。同时,将非公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列入学考范围,加强了学考工作。五是强化普法责任制。继续推进“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的落实。争取市委、市政府把法治临湘建设纳入“五三三”综合绩效考核,加重分值,用好这个指挥棒。六是完成了公益法律中心建设。根据法治建设的要求,自上而下成立了组织机构。今年,争取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投入30余万元,将司法局200平方米的门面建设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目前已投入使用。全市13个司法所均设立了法律援助咨询工作站,其中坦渡、聂市、桃矿、羊楼司设立了乡镇公共法律服务平台,147个村居委会全面设立了司法工作室。同时,开通了“如法网”,实现了对非公经济领域普法宣传教育的横、纵向覆盖体系机制。
二、跟踪非公企业的需要,搭建法律服务平台
第一,规范了法律服务体系。目前,岳阳市拥有雄剑、永发两家律师事务所和天成、民声两家法律服务所。为了使这些中介法律服务机构成为维护公平正义的尖兵,更好地为非公经济保驾护航,全面落实深化律师制度改革的各项任务,以保障权利、守住底线、打造品牌为重点,加强律师、法律工作者执业活动的监督和指导,坚决守住“三条底线”,坚决杜绝利用律师、法律工作者身份炒作个案,攻击社会主义制度,攻击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的活动;防止利用律师身份策划、煽动、组织有关利益群体,干扰正常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行为;没有发生利用律师身份教唆、指使当事人串供、伪造证据,严重拢乱法庭秩序,干扰正常司法活动的事件。同时,健全投诉查处机制,加大了违纪违规处理力度,规范律师执业行为。第二,落实了法律顾问制度。今年,全市律师和法律工作者共担任非公经济的企业和个人的法律顾问139家,参加项目谈判896人次,审查合同1321份,代为起草各类法律文书1697份。第三,组织“非公企业法律体检”活动。全市共组织79名律师、法律工作者分头深入到全市89家非公企业,对企业的合同、制度等经营管理环节进行了法律体检,提出司法建议1291条、修改完善各类法律文书1817份。第四,开展依法维权。去年,全市律师和法律工作者共接受委托担任非公经济企业和个体户的诉讼代理人办理各类诉讼、非诉讼、仲裁案件629起,帮助当事人挽回经济损失8000多万元。
三、跟踪非公企业的难点,搭建纠纷调解平台
首先,加强巡回调解。依据人民调解法的规定,乡镇街道办人民调解委员会13个,各乡镇成立“流动调解庭”。将非公企业和对象列为调解工作的重点,制订和完善一系列的调解程序、纪律,形成了规范。今年来,全市乡镇调解委员会的“流动调解庭”共调解处理非公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突发性纠纷1096起,成功率达到100%。其次,加强了“三调联动”调解。主要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扩大人民调解工作室在行政部门、法院、派出机构的覆盖面,加强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三调联动。将优化非公经济发展法治环境作为三调联动的主攻方向。同时,加强与信访部门的衔接,确保涉非公经济的矛盾纠纷调处“联得动,调得好,化得了”。二是建立健全27个非公经济企业行业协会专业行业调委会,配备了专职调解员。按“八有”、“六统一”的要求,高标准建设阵地。今年,共调解非公企业发生的非正常死亡事件和群体性纠纷108起。三是制订和完善“三调联动”工作制度,规范工作流程,确保实实在在运转,发挥作用。四是与周边的通城、赤壁、洪湖等县、市(区)建立边界联防联调制度。先后主动到周边县市拜访、学习,协商“联防联调”工作,与洪湖、赤壁、通城等县市区建立预警平台,开通热线电话,签订联防协议。通过采取“三通融”、“四联通”的办法调防纠纷,共联合调处跨界非公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纠纷126起。再次,加强村组调解。全市人民调解组织和人民调解员按照“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原则,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6228起,处置非正常死亡等群体性纠纷108起;防止民转刑案件128件;防止群体性械斗98起;劝阻群体性上访事件119起,调处成功率达到了99%,有力地维护了全市的稳定。保障了非公经济的健康顺利发展。
四、跟踪非公企业的运行,搭建风险防范平台
充分发挥公证机构和司法鉴定机构为非公经济的中介服务作用,抓住三个方面:一是拓展服务项目。公证处跟踪市委、市政府的重大项目,全程为非公经济的发展提供公证服务,全年共审查修改合同818件,为非公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办理融资、基建、招投标等公证429件,为非公企业现场出证16次。同时,司法局公证处还着力开展了土地承包、金融信贷、订单农业等公证服务。二是拓展服务空间。着力开展公证服务进乡村、进企业、进个体工商户的活动。去年共办理涉非公经济的公证案件696件,确保了公证质量,没有发生投诉事件。三是进一步理顺司法鉴定管理权限,加强对司法鉴定机构和鉴定人执业的监管,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确保了鉴定人依法自律、诚信执业。
(岳阳市临湘市司法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