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mg src=""/>

“法律援助”撑起困难群众法治蓝天

湖南司法厅 sft.hunan.gov.cn 时间:2018年12月13日 00:00 【字体:
  

  “真的要感谢雁峰区法律援助中心的工作人员,为我要回了自己的血汗钱,感谢政府对我们的关心,我相信政府,相信法律”。2018年10月18日,刚刚领回被拖欠了3年工资的民工激动不已,紧紧握住法律援助律师的手,连声表示感谢。近年来,雁峰区法律援助中心坚持“应援尽援,应援优援”的服务理念,努力为低保人群、零就业家庭、有特殊困难的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特困企业职工、城镇农民工、留守妇女儿童等社会弱势群体提高优质高效法律服务,努力为社会弱势群体撑起一片法治蓝天。

  送法上门,家门口就有法律服务站

  司法公正是社会公正的保障,法律援助是政治文明的体现之一。为了充分发挥法律援助在扶助贫弱、保障社会弱势群体合法权益中的职能作用,雁峰区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在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建立公共法律服务站点,覆盖率达100%;实现律师与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担任村(社区)法律顾问覆盖率达100%,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找到法律服务点。4月中旬,雁峰区法律援助中心驻区检察院法律援助工作站正式挂牌成立,至此,全区法律援助工作站已覆盖妇联、老龄办、信访局、残联、法院、检察院等部门和单位,每个站点均建立了援助律师阳光台,安排律师定期值班。该区还积极落实“互联网+”行动计划,将全区1家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家法律援助中心、2家律师事务所、8家基层法律服务所与互联网紧密结合在一起,让互联网成为公共法律服务开展的前台、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和法律服务实体机构成为公共法律服务支撑的后台。居民通过登录“如法网”,可以足不出户咨询法律问题,获得法律援助。律师与联系村(社区)一对一建立微信群,在线即时为社区及社区居民解决法律难题,“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真正落地生花。就这样,雁峰区通过线上线下合力,主动把法律服务送上门,搭建起对社会困难群体的法律援助平台。据了解,2018年,雁峰区法律援助中心受理法律援助案件301件,其中援助残疾人13人;农民工154人;军人军属5人;老年人13人;未成年人19人。为群众免费提供法律咨询服务1550余人次。

  真心以待,热情的法律援助温暖人心

  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千家万户安居乐业的根本保障,而在保障社会和谐文明的进程中,法律援助工作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受援人刘某是一个吸毒人员,患有艾滋病、梅毒、病毒性肝炎多种疾病,从小父亲与母亲离异,没有工作,又吸毒,一直流落在外。令刘某没有想到的是,她申请法律援助后的第二日,雁峰区法律援助中心便批准她的申请,并指派律师进行援助。办案人员在查阅资料并全面了解情况后,立即为受援人书写诉状立案起诉,鉴于受援人的特殊情况,办案人员多次跟法院沟通,在立案、送达等问题上都取得了法院的支持。案件审理期间办案人员主动开车带着受援人陪同法官完成调查工作。因受援人刘某拿不出公告送达费,办案人员自己掏出300元替她交纳了公告送达费。刘某在案件办理后,向雁峰区法律援助中心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感谢信。她说,特别感谢法律服务者不嫌她脏和病,多次用自己的车带着她出去办事,让她真正感受到了艾滋病人应有的平等和尊重,让她对生活重新充满了希望。

  因为法律意识淡薄,看似很简单的工伤赔偿纠纷,部分农民工在维权的道路上却走得异常的艰难。如农民工谢某某从三年前因工受伤,因公司故意拖延时间,工伤一直迟迟得不到赔偿。在长达3年多的时间里,仲裁、工伤认定、一审、二审、再审,令谢某某筋疲力尽。在他濒临绝望之时,雁峰区法律援助中心一次又一次的为他提供法律援助,给予他鼓励和陪伴,谢某某终于在今年上半年获得公司支付因工受伤的各项费用共计人民币169830.60元。

  应援优援,高效的服务质量为民解忧

  近年来,雁峰区法律援助中心通过降低门槛、扩大覆盖面、加强质量管理、简化流程步骤等措施,促进法律援助工作提质保量,更好地服务于民。

  能援尽援。服务对象由城镇居民低保户放宽到因自然灾害、伤亡、疾病等原因造成临时经济困难的人群。服务的外延也由“受理”拓展到了“宣传、咨询、受理、调解、代理、办案”,由“群众上门寻求服务”,到“上门寻求为群众服务”,免费提供法律咨询、免费代写法律文书、协调律师和公共法律服务者为群众提供专业法律服务。如某企业改制员工甘某某系8级伤残军人,因多年来停薪留职不在岗,不知原国有企业2000年改制,要求现企业置换身份并给予经济补偿,但双方意见各异,僵持数年,甘某某到处上访,问题没有解决。雁峰区法律援助中心受理案件后,劝说甘某某依法维权,建议他通过司法途征解决诉求,承办律师多次找仲裁庭、改制单位、人社局和民政局建议协调处理此案。经过法律援助律师的努力,最终按照《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甘某某享受失业保险待遇,获得一次性补偿款(包括但不限于待岗期间最低工资,社会保险费,解除劳动关系的经济补偿金等)共计人民币58000元整,并为甘某某安排公益性岗位。

  快理快办。区法律援助中心联合区法院、区检察院、区信访局分别设立了律师调解工作室、工作站、便民服务窗口,保证值班律师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快速办理案件,提供有效法律帮助。同时,把各乡镇(街道)为民服务中心设置的“法律咨询”“法律服务”“人民调解”“矛盾纠纷调处”等窗口整合在一起,原来必须由法律援助中心、法律援助工作站才能受理的法律援助申请,简化为法律援助窗口即可直接受理,将受理的时限由7天缩短为3天。2018年4月3日,刘某某在用工期间因意外坠车死亡,死者家属及亲属一百多号人找到用工公司,要求老板给一个说法。由于双方情绪都比较激动,发生了肢体冲突,没能就死亡赔偿和善后事宜达成一致意见。其家属寻求赔偿未果,4月4日向法律援助中心提出申请,雁峰区法律援助中心当天便指派法律服务工作者为其提供法律援助,经过四个小时的耐心解说,用工方认识到自己应承担的法律责任。4月8日,在五个多小时的激烈争辩后,最后达成一致意见并签订调解协议,由用人单位一次性赔偿死者家属死亡赔偿金及丧葬费等共计人民币650000元整,并当场兑现到位。到此,仅五天时间,一件“责任不清”的工亡事故终于在死者出殡前得到圆满处理,所谓闹尸风波也得到了平息。

  特事特办。开辟农民工维权绿色通道,对农民工案件优先接待、优先受理、优先指派,对情况紧急的案件先办理后审批,并对农民工案件免予审查经济状况。整合相关职能部门实现法律援助与诉讼、仲裁、调解等对接,着力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伤赔偿、社会保险待遇等切身利益问题。2018年7月区法律援助中心指派法律服务工作者为衡阳碧桂园项目98位农民工讨薪提供法律援助,经过与建设方和施工方多次协调,同三个建筑劳务公司36个班组的98位农民工逐一核对,最终研究确定工资总额及发放程序。截至10月底,98位农名工一分不差的领取到了应发工资,共计300余万。经过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员、法律服务工作者3个月的努力,这起拖欠长达3年之久的农名工欠薪案终于得以圆满解决。据统计,2018年雁峰区法律援助中心共接待农民工咨询700余人次,受理农民工法律援助案件154件,为他们追索劳动报酬和其它经济利益400余万元。

  

(衡阳市雁峰区司法局供稿)

“法律援助”撑起困难群众法治蓝天

9748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