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涟源市安置帮教创新举措优服务,践行初心担使命,对“危顽病困”刑释人员和“急难愁盼”困境子女实现了“接得上、管得好、控得牢、帮得好”的目标。
建立规范化组织体系。2013年,在全省率先成立拥有独立法人和编制的机构——安帮办。2020年,社区矫正法实施后,强化教育帮扶了职责,确保有领导抓事、有专门机构管事、有专人做事。设立由市委书记任顾问,20个单位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纳入“平安涟源”考核体系。2021年,市安帮办财政预算从当年的30万增加到63万,专项经费另行解决,切实保障了购买服务、就业培训、基地建设、过渡安置等各项工作经费。
形成常态化帮扶机制。开展监地帮扶,同有涟源籍服刑人员的监所进行信息互通。入监后,建立帮教档案;服刑中,开通亲情电话、视频会见;出监时,制定衔接方案,按期接回。开展联合帮扶,深入监所开展“文化进高墙、帮教促改造”专项活动;推行村(社区)“网格关爱”行动,鼓励社会组织、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参与帮教工作。开展子女帮扶,联合民政部门启动政府购买服刑人员子女关爱保护项目,解决其失学、失养、失爱等问题。对有特殊状况的重点对象,因人施策,分别采取低保救助、跟踪管控、强制收治、过渡安置等方式,化解风险隐患。
力争全员化安置就业。把依托企业建立基地作为解决刑释人员临时生活和居住的有效途径,以市级创办集教育、培训、就业、安置一体的基地为龙头,各乡镇设立安置点为补充,让重点对象“一出监门就进厂门”“由罪犯转变为职工”。建立“政府总体安排、乡镇精准摸底、司法负责组织、学校具体培训、人社考核发证、财政补贴费用、基地推荐就业”的培训机制,通过提高技能、介绍就业、推荐岗位、帮助办理证照、提供场所等方式,安置一个,稳定一家,平安一方。
(涟源市司法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