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武冈市大力推动法治政府建设工作,紧紧围绕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这一核心,强化保障、健全机制、突出“三力”,真正实现案结事了、定分止争,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法治保障。
擦亮法治名片
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
武冈市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不断擦亮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法治名片,人民群众满意度整体提升。
首先坚持高位推动。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市长办公会多次研究部署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及时研究解决有关重大事项。其次强化顶层设计。出台法治武冈建设规划、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法治社会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在单列解决法治政府建设经费的同时,还在行政执法、行政复议应诉、公共法律服务、人民调解等方面逐年提高经费预算。
以刚柔并济促执法为民,群众法治获得感不断提升。织密行政执法监督网,让执法更有尺度。
从严落实行政执法培训、监督、评查“三项举措”,分批次组织执法人员全员培训和乡镇行政执法人员到市直行政执法机关跟班轮训,完成48个单位860余名执法人员“两证换发”和新证报考429人,每年市人大、检察院和司法局联合组织实地督察并开展行政执法案卷集中评查,创新制定《行政执法监督责任落实清单与问题整改清单》两项清单,明确市乡两级11项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工作事项和33个行政执法单位165项行政执法问题清单,建立事项全面、责任清晰、问题明确的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工作体系。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让执法更有力度。坚定落实行政执法公示、全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2022年以来上网公示行政处罚案件4101件,行政执法全程记录率大幅度提升,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全面到位。创新柔性执法方式,让执法更有温度。全面推行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督,实施包容免罚监管机制,制定市场监管、交通、公安、生态环境等领域轻微违法行为免罚清单。
以多元化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社会公平正义全面彰显。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因地制宜打造精品、重点等各具特色的法治文化阵地95个,建成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3个,每个行政村(社区)培养法律明白人5-8名。高标准打造全市一站式矛调中心,构建非诉讼纠纷多元闭环联合化解机制,全市345个人民调解组织1815名调解员每年化解社会矛盾纠纷3000余件,调成率超过98%。畅通行政复议主渠道。目前,全市实现复议案件统一受理、统一审理、统一决定,制定《武冈市人民政府行政复议工作规则》,创新“互联网+行政复议”模式,实现行政复议网上申请和决定书网上公开。创新行政应诉新举措。制定出台《武冈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败诉案件过错责任追究与容错免责工作措施》《“府院联动协调”十条工作机制》,创新制定行政应诉接诉即报告制度、应诉有专班制度、败诉必追责制度,全市行政应诉败诉率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出庭应诉的案件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率达100%。
强化法治意识
推动政府高效履职
进一步优化12345政务服务,武冈通过打造“四个中心”着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把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办成“我为群众办实事”民生品牌。12345热线“一呼即应”典型做法获省政务管理服务局肯定并推介。
打造社情民意收集中心实现“一号对外、多线合一”。完成热线整体并入9条,双号并行5条,“7×24小时”全天人工服务;完成12345热线平台升级改造,确保数据互联共享和工单无缝流转。今年来,共接处话务总量75059通,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92%,接通率为99.65%。开展领导接听日活动。各行业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话务员,现场连线解答解决市民关心的问题3100余个。通过设定社保、医保、12315等专家座席,定期每月培训话务员至少一次,实时更新增加知识库,通过增加热线座席等各项有力措施,进一步提升话务员的业务水平,今年以来在线答复率达82%左右。
打造诉求快速办理中心实现“接诉即办”。高位推动。建立交办制度,及时梳理出重点难点件由市委书记每季度、市委办主任每月交办一次,市委主要领导对每月印发《热线简报》进行批示,有效推动诉求件按时高质办理到位。成立由市委常委、市委办主任任组长,市委办分管副主任、市民情热线服务中心主任任副组长,各乡镇(街道)及相关市直部门分管领导任成员的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市民情热线服务中心与各成员单位建立信息推送及反馈机制,将受理事项第一时间分流到相关责任主体单位。建立直达基层一线联动处置网络。乡镇(街道)主要领导和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明确专人专班,切实做到民有所呼、必有所应。通过与人大、政协、检察等单位建立热线联动机制,更好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提升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的末端延伸及诉求处理的全方位监督。今年以来按时办结率达97.79%以上,回访率100%,回访满意率99.15%以上。
优化营商环境
助力企业快速发展
近年来,武冈市委、市政府严格按照党中央及省市工作部署,积极贯彻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围绕打造“四最”一流营商环境,全力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组织保障,夯实营商环境基础。成立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细化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通过一月一调度、一季度一点评,推动营商环境建设工作紧锣密鼓、有序推进。多次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充分听取并择优采纳企业家对改善营商环境的意见建议。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纳入绩效考核内容,明确营商便利度方面12项考核指标,定期开展营商环境“好差评”测评,评议结果全市通报。
服务助力,推动企业发展加速。深化改革,围绕市场主体需求和群众愿望,持续精简涉及企业办证办事程序,与企业群众密切相关的582项高频事项基本进驻政务服务窗口,企业登记由48小时办结缩短至1日内,第三批“一件事一次办”事项实现网上可查可办。减税降费,2022年办理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税1064余万元,“六税两费”减免920万元,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减免640万元。纾困解难,建立市团领导联系重点企业、“一对一”精准专员服务机制,设置企业服务专窗,开展“送政策、解难题、优服务”专项行动,市团领导深入结对帮扶企业调研解决实际困难。
监管护航,促进市场平稳健康。实行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信用监管为重点的监管模式,对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实行监管全覆盖,同时推行“互联网+监管”,动态调整监管事项清单,不断提高监管效能。积极开展部门联合抽查和内部联合抽查,及时向社会公示抽查结果。特别是邀请市纪委派驻纪检组全程监管,确保执法人员依法依规依程序执法。推行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公示承诺、营商环境投诉举报、损害营商环境问题快查快处3项机制,重拳整治“吃拿卡要”乱作为、“庸懒散慢”不作为,着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来源:湖南法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