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司法简报2016年第19期(共1508期)

湖南司法厅 sft.hunan.gov.cn 时间:2016年10月10日 12:59 【字体:
 

  ◆省厅聚焦“互联网+司法行政”  聚力打造“如法网”

  ◆衡阳市创新依法治理形式  打造依法行政格局

  

  

  ◆省厅聚焦“互联网+司法行政” 聚力打造“如法网”

  2014年以来,按照司法部和省委省政府部署,湖南省司法厅聚焦“互联网+司法行政”,聚力打造“如法网”,切实形成“破难题、补短板,加速度、争领先”的信息化建设格局。8位部省领导予以充分肯定,作出重要批示,亲临视察指导,67家国内外媒体先后进行深度报道,如法网甫一亮相,就获得了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一、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建设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平台,必须全方位贯彻互联网思维,坚持社会公众至上,立足社会公众的角度把司法行政工作互联网化,而不是仅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把司法行政工作信息化。一是建有独立域名的服务网站。在湖南省司法厅门户网站之外,再新建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网站,并基于公众的视角,取名为“如法网”,旨在为百姓提供称心如意的法律服务。这是第一个集法律服务功能、法治宣传功能和司法行政管理功能于一体的省级司法行政网络平台,有利于优化司法行政的服务和管理效能。二是实施“统一开发”。将所有非涉密服务项目全部整合在如法网,变以往多点登录为一个账号可以登录所有业务系统,一举实现对全系统以往分散开发的信息系统的有效集成,实现数据互通共享,彻底消灭信息孤岛。三是推进“大数据”应用。推动法律服务、法治宣传等工作全程网络化管理,逐步实现全程留痕,数据即时生成,提高司法行政工作大数据应用水平。四是推行“移动互联”。研发如法网手机版,整体接入支付宝、微信城市服务,突破性整合网站、电话、新媒体等服务渠道,随时随地服务公众。五是网“盖”三湘。通过如法网,将全省所有司法行政机关及法律服务机构聚焦在一起,融合成一个全省性服务网,有效破解法律服务与法治宣传资源分布不均及最后一公里难以打通的现实难题。

  二、打造公共法律服务O2O模式。建设公共法律服务实体中心,为群众提供“综合性、窗口化、一站式”法律服务,把办公室从楼上搬到楼下直面群众,称之为“下楼”;以 “如法网”为载体,把所有法律服务项目搬到网上,喻之为“上线”——“下楼、上线”有机结合,着力打造公共法律服务“O2O”模式。一是健全五级实体平台。按照临街一楼和统一外观、标识、功能的原则,第一个建成独立设置的省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及66个市、县、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和站、点,今年上半年累计接待群众42万人次,是去年同期的4倍多。2017年,全省将全部建成五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二是建立法律服务电子机构。借鉴电商模式,积极引导全省法律服务机构在如法网建立类似于淘宝店铺的“法律服务电子机构”,鼓励各法律服务实体机构“坐”网问诊。目前,全省644家律师事务所、140个法律援助中心均已在如法网建立“电子店铺”,1.1万余名律师在网上接受法律咨询和业务委托。三是创设“法务地图”。与一般黄页式的法律服务网站不同,通过如法网“法务地图”,公众可以查找全省法律服务机构和人员,找到的不是一个个冰冷的地址和电话号码,而是一个个在线服务的活生生的人。四是实施互联网化改造。“互联网+”的核心是将以往只在实体平台进行的公共法律服务进行互联网化改造,通过将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法律服务实体机构与互联网紧密结合在一起,让互联网成为公共法律服务开展的前台、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和法律服务实体机构成为公共法律服务支撑的后台,实体平台和网络平台优势互补,从而促成传统法律服务方式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最终实现公共法律服务O2O模式——法律服务资源线上整合、法律服务内容网上集中、法律服务渠道线上线下贯通、法律服务流程线上线下衔接、法律服务管理线上线下协同,在公共法律服务供需两端同时重构效率、创造有效增量。

  三、着力推进实际应用。“如法网”于今年1月试运行,4月转入正式运行,公众用户注册达16万人(截至今年8月15日,下同),累计访问量达1105万,单日浏览量突破100万。一是力推O2O模式办案。以通过如法网前台和后台接受法律服务咨询、预约和分流指派、案件办理、服务监督和结果反馈为指标,律师、法律援助工作者运用O2O模式办案已有2万多件。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咨询明显增多,仅长沙地区咨询量就增加147%。以公众需求为中心,O2O平台帮助公众在网上直接对接律师1.7万余起、公众反馈意见建议5000多条、及时监测和纠正各类法律服务问题400多起,在推动解决法律服务需求信息不对称、评价体系不完善、服务过程不透明、服务监管不到位“四大痛点”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二是实行网上学法考法。开通“湖南省国家工作人员学法考法平台”,150万名公职人员全部实行网上学法考法。试行学时制,鼓励公职人员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学法,有效解决工学矛盾。建立宪法、基本法、部门法等分类网络题库,推动 “分众普法、分别负责”的普法责任制落到实处。普法考题随机生成,一人一卷,彻底根治了普法考试“团体抄”顽疾。充分运用150多万公职人员的数据资源,多维统计、精准分析,有利于及时发现普法中的普遍性问题,切实增强普法实效。三是提升法治公益活动实效。以如法网为依托,推行法治宣传公益活动在线发布、宣传和组织,将省、市、县范围内的活动影响力提升至全省乃至全国范围,促进参与人数几何级数增长,有力克服了传统线下活动知晓率低、参与面窄、影响力不足等问题。这既方便群众在网上报名参与活动、了解活动详情,也有利于展示活动风采,接受公众监督,防止走形式。如我省开展的最具影响力法治人物、法治事件评选,网络参与人数达700多万; “你学法我送票——天下凤凰任你游”旅游普法活动,参与人数已达20多个省100多万人,凸显了学法的全社会参与特征。四是推行服务“一网打尽”。按照“政府资源、市场规则、完全免费”的思路,目前,如法网一期已试运行律师、法律援助、法治宣传三项职能;下一步,通过“查找、咨询、申请、办事”等功能,将公证、司法鉴定、人民调解、司法考试等司法行政服务职能在“如法网”实现“一网打尽”。以后,凡具备网上办理条件的事项,都要推广网上受理、办理和反馈,实现办理进度和结果网上实时查询;暂不具备网上办理条件的事项,也要通过多种方式提供全程在线咨询服务,逐步构建实体平台、网络平台和移动客户端等相结合的司法行政服务平台,努力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多样化服务。

  四、切实强化工作保障。聚焦“互联网+司法行政”,是司法行政事业依托互联网思维和技术,实现工作创新发展的关键。去年自编《哈罗,“互联网+”》一书,在全系统掀起一场以认识和理解“互联网+”为主要内容的头脑风暴,切实扫除思想障碍,形成工作合力。作为全系统“一把手”工程,以“跳起来摘桃”的姿态,明确责任领导和建设部门,严行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推动各项建设措施落实。当前,以“互联网+司法行政”为核心,“省两办”正在研究出台指导和推动全省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文件。为加快推进如法网建设与应用,厅党组已开展专题讨论12次,厅领导带头开展调研及讨论会124场次,系统已组织100人以上大型培训15次。目前我厅正通过宣传片、户外广告、楼宇媒体机和电视、网络、微信等开展如法网集中宣传活动,在全社会推动“学法用法、爱上如法”。

  (厅办公室)

  

  ◆衡阳市创新依法治理形式 打造依法行政格局

  衡阳市司法局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牢牢抓住“七五”普法开局的关键时期,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八城同创”创建目标,提前谋划、主动服务、精心组织,创新依法治理形式,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努力推进法治衡阳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明确职责,在发展大局中谋划工作。一是在行政体制改革中谋划工作。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特别是涉及有关重大决策,该局开展前瞻式评估,主动做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规范政府行为,降低决策风险。积极向市领导汇报,将司法行政力量纳入到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厘清政府职能,规范权力清单,健全完善行政许可、行政审批程序,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管理中。与市政府法制办建立沟通联系机制,推动政府用法治思维思考问题,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与市深改办联合办公,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把权力关进笼子,使政府在权力范围内运作。二是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谋划工作。结合省厅“法律体检”活动,坚持“开放带动、基础先行、兴工强农、创新发展”,引导依法治理提前介入经济转型升级,推动事后调整补救向事前主动服务转变,依法促进市场对资源进行调配,帮助企业和各类经济实体在法律许可的前提下合理配置资源,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种经营风险。主动参与经济体制改革,对新一轮国企改革中的改制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和法律把关,为企业改制提供法规政策支持,帮助企业建立现代化的混合制经济法人治理机构。三是在民主法治建设中谋划工作。引领基层民主法治进程,依法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四民主”和党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三公开”,推动建立健全村民议事制度,对群众关切的重大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四是在创新社会治理中谋划工作。积极开展“三调联动”,推行以案说法,形成各类调解组织各负其责、相互补充、协调有序的良好工作格局。秉持“以人为本”“和谐回归”理念,建立社区矫正、安置帮教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通过个别教育与集中教育、分段教育与分类教育、思想教育与帮困扶贫相结合,加强对刑释人员、社区矫正人员等特殊人群管理。搭建和健全法制宣传教育平台,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宣传,让生态文明理念真正进社区、进农村、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在全社会形成依法维护环境权利,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的现代公民意识。

  二、借力借势,在支持氛围中促进工作。一是争取领导重视。利用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八城同创”决策部署,以及打造“法治宣传教育”等十大升级版的发展目标,积极向党委政府争取支持,定期向主要领导进行汇报,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作为精神文明创建、党委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和综治考核的重要内容,做到统一部署、统一检查、统一考核。二是争取部门支持。由市委市政府牵头成立法治衡阳建设领导小组,将20多个部门列为成员单位,设立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依法经营、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法治文化建设六个分支结构,每项工作均明确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每个成员单位均有相应的工作任务,进一步形成法治建设合力。三是巧借社会力量。将“七五”普法规划以课题形式交给党校研究,形成更具科学性、研究性的课题报告,并发动六所高校、社会文艺表演团体、艺术流派参与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中来,进一步挖掘出一大批法治文化人才。通过发挥社会人才的力量、文艺专家的专长、普法志愿者的作用,共同推进法治文化建设。

  三、讲究方法,在改革创新中开展工作。一是不断创新普法形式。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普法,增强普法的实效性。在日常法治宣传中,既做好常规动作,更增加自选动作。树立精品意识,实行品牌战略,将律师进社区活动、青少年法治征文、法治文艺节目汇演、干部学法用法工作做成品牌。拓宽法制宣传教育载体,在宣传栏、手机短信、电视、电台、网站、专刊、户外外广告、公交站台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二是抓好制度完善和考核强化。建立普法考核制度,依法治理办公室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内容标准和办法,对考核取得优秀等级的进行表彰奖励。建立领导干部法律知识任职考试制度,激励和督促各单位及其主要领导认真履行职责,重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使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建立个人学法档案制度,将个人年度学法考试、考试结果列入个人绩效档案,作为干部年度工作考核、任免、晋升、奖惩的重要依据。三是与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结合。抓住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机遇,做好结合文章,通过建立整合公共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整合律师等法律服务和宣传资源,引导更多的法律工作者积极投身公共法律服务事业。

  (根据衡阳市司法局上报材料整理)

  


湖南司法简报2016年第19期(共1508期)

799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