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监狱直面问题补短板保安全
◆冷水江市着力打造社区矫正工作新模式
◆北塔区强化人民调解 助力平安邵阳建设
◆怀化监狱直面问题补短板保安全
(内容略)
(据省监狱管理局上报材料整理)
◆冷水江市着力打造社区矫正工作新模式
近年来,冷水江市社区矫正工作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契机,紧紧围绕社区矫正监督管理、教育矫正、社会适应性帮扶三大任务,着力打造“四规范四提升”的工作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为助力平安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接收社区服刑人员 830 名,累计解除642 名,现在册列管 188 名。连续 4 年实现社区服刑人员“零脱管”、“零重新犯罪”和群体性事件“零参与”。
一、规范监督管理,提升监管实效。探索实行 “十个一”监管制度,即:“一人一档”建立社区矫正执行档案和工作档案,详细收集社矫执法的各类法律文书、材料及工作记录,作为社区服刑人员能否顺利回归社会的重要依据。“一人一卡”对社区服刑人员实行“一日一定位一核查”的手机定位管理,对违规人员一律严肃处罚,并改为佩戴电子腕表,实现全天候全方位监管。“一人一方案”依据社区服刑人员犯罪类型、悔罪表现和家庭环境综合评估,科学制定社区矫正方案,个性化定制矫正措施和方案。“一人一小组”为每名社区服刑人员组成矫正小组,签订《社区矫正责任书》,明确矫正小组的责任和义务,及时掌握其思想动态和行动,并进行监管、教育和帮扶。“一月一见面”按照严管级对象每月四次,基础级、普管级对象每月二次,宽管级对象每月一次的规定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到司法所报到,进行指纹脸谱考勤。每天对严管级对象进行两次定位核查,每月市社区矫正工作局进行训诫谈话。“一月一考核”每月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详细记录和量化计分考核,对考核结果进行公示,作为奖惩和分级管理的重要依据。“一月一对比”每月与市法院、市检察院、派出所就社区服刑人员的社会调查评估结果采用情况、治安处罚情况等相关数据进行对比清查,有效预防社区服刑人员脱管漏管。“一月一检查”每月对各司法所社区服刑人员的报到、学习和社区服务进行视频监控检查。社区矫正执法大队每月单独或联合市检察院进行一次实地检查和督查,确保监管到位。“一月一例会”市局每月组织召开一次社区矫正监管安全分析会,对各司法所社矫工作进行讲评,及时发现和整改隐患问题。“一月一通报”对各司法所每月检查结果、考核奖惩、等级调整、监管安全及整改情况予以全局通报。
二、规范教育矫正,提升矫正质量。探索开展“三个四”教育矫正法。一是突出教育矫正四个重点。突出心理矫正。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矫正不良心理和性格。突出思想矫正。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参加法制、道德、爱国主义、传统文化等主题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突出意识矫正。强化社区服刑人员身份意识、守法意识、纪律意识、服从意识、责任意识和悔罪自新意识。突出行为矫正。制定实施《社区服刑人员行为规范》和《社区服刑人员行为规范教育训练大纲》,认真开展社区服刑人员行为规范教育训练活动,努力把社区服刑人员改造成举止文明、行为规范的守法公民。二是打造教育矫正四种形式。坚持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建立视频教育系统,开展远程线上教育;利用社区矫正中心平台和司法所教育场所,开展课堂化线下教育。坚持集中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每月定期开展两次集中教育,学习时间不少于 8 小时。并根据不同服刑人员的心理状态、行为特征等具体情况,开展个别教育和心理辅导。坚持分段教育与分类教育相结合。开展社区服刑人员初期警示教育、身份教育和中期常规教育、法制教育、守纪教育、奖惩教育,后期解矫教育等工作。根据服刑人员的户籍地、年龄、刑罚种类,开展分类分层教育。坚持心理教育与行为教育相结合。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同时开展行为规范教育训练,参与公益活动,进行社会实践。三是落实教育改造四项措施。落实入矫教育。开展入矫宣告和入矫谈话,明确服刑人员应当遵守的法律和规定,以及违法后果。落实奖惩警示教育。利用正反两方面教材,组织社区服刑人员集中学习,形成震慑。落实法制教育。专门编印《冷水江市社区服刑人员学习教育手册》,不定期邀请律师、检察官、法官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法制宣讲。落实劳动教育。在市区建立了两个社区矫正劳动教育基地,每个乡镇建立了一个社区矫正劳动教育站,每月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开展不少于 8 小时的社区服务。
三、规范矫正执法,提升执法权威。一是规范执法程序。在审前调查评估中,严格按照 “成立调查小组—组织开展调查—调查小组提出初步评估意见—局长办公会议集体研究决定—出具评估报告”的程序开展调查评估。截至目前,该市共完成审前调查评估 739 件,被采信 725 件,采信率达 98% 。在监管执法中,严格依照《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规定的执法环节和程序执行,做到执法环节一个不落,执法程序一步不少。二是规范执法行为和纪律。做到规范着装、持证上岗、亮证执法,狠抓行为规范。制定出台《社区矫正执法人员行为规范训练大纲》,组织全局干部开展军训和队列指挥训练。建立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开展社区矫正“正风肃纪,规范执法”学习教育整顿活动,严肃执法纪律,杜绝人情执法。三是规范执法检查和考评。制定出台《冷水江市社区矫正工作考核办法》、《冷水江市社区矫正执法质量考评细则》等规范性文件,对各司法所进行检查考核,兑现奖惩。四是规范考核奖惩。对社区服刑人员接受矫正的情况,实行“日记载、周小结、月评议”并根据考核结果,对社区服刑人员实行分级分类管理。2015年至 2016年,我市累计警告处罚 64 人,提请撤销缓刑 5 人,提请收监执行 2 人。五是规范衔接配合。市法、检、公、司四部门严格执行《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工作衔接配合管理的意见》,在交付接收、监督管理、收监执行等方面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确保社区矫正依法适用,规范运行。
四、规范机构队伍,提升执法水平。一是加强机构和场所。成立了冷水江市社区矫正工作局和社区矫正执法大队。按照“五统一”要求,高标准、高质量建成社区矫正中心。二是加强人员保障。配齐配强社区矫正工作队伍,每个司法所明确 1名社区矫正专干。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在全市 150 个社区、村(居)委会聘用 150 名社区矫正专干,组建社区矫正社会志愿者队伍。三是加强队伍建设。牢固树立执法为民、公正执法的理念,职业良知,忠诚履行职责。加大业务培训力度,开展经常性岗位练兵活动,努力打造一支信念坚定、执法为民、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社矫执法队伍。
(据冷水江市司法局上报材料整理)
◆北塔区强化人民调解 助力平安邵阳建设
近年来,北塔区不断强化人民调解工作,整合多方力量,落实多项举措,把矛盾和纠纷化解在源头和萌芽状态,基本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街道、复杂疑难纠纷不出区”的目标,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作用。
一、创新模式,打造人民调解特色品牌。该区深入学习和发扬“枫桥经验”,积极推动人民调解工作理念、思路和方法创新,探索出了一批具有北塔特色的工作方法和服务措施。根据社会矛盾的发生规律和特点,结合基层社会实际,该去区司法局定期组织基层人民调解组织以及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深入社区、村组排查矛盾纠纷。采用蹲点式调解,每月固定 5 个工作日在社区(村、组)蹲点,每点蹲守半天,对矛盾纠纷“现排现调”,就地解决百姓纠纷。目前,全区各基层司法所组织各调解组织严格落实一月一排查、一月一台账制度,定时、定人、定点、定责排查纠纷。截至今年三季度,共开展矛盾纠纷排查 811 次,预防纠纷 258 起,受理案件 77 起,调处 77 起,防止群体性上访事件 3 起,防止群体性械斗 1 起,防止民间纠纷转化刑事案件 1 起,涉及当事人数 228 人,涉及金额 281 万余元。
二、夯实基础,健全人民调解队伍网络。该区司法局狠抓选聘、培训、管理,全面推进人民调解规范化建设,打造了一支“大调解”工作生力军。2016 年,全区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人民调解员培训 10 余次,通过专业培训、内部培养、外部选聘等方式,组织专兼职调解人员重点学习《民法》《人民调解法》等法律法规及相关的司法解释和规章,进一步提升人民调解员专业化水平,优化人民调解队伍知识结构。在辖区 5 个司法所均设立规范化调解室,调解员持证上岗、依法依规调解。目前全区有调解组织 74 个,区级矛调中心 1 个,乡(办)调委会 5 个,村(社区)调委会 56 个,调解人员 409 人,基本构建起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大调解网络。该区先后有 2 名司法所长被评为“省级优秀人民调解员”,茶元头司法所 2015 年获评“湖南省模范司法所”,所长刘双富先后被评为“湖南省人民调解先进个人”和“全国模范司法所长”等荣誉称号。区司法局分管人民调解工作的刘中晖副局长被司法部评为“全国人民调解能手”。
三、拓宽领域,开展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为突显人民调解的行业性、专业性,该区逐步改变以往以司法为主进行矛盾纠纷调解的模式,在基层派出所设立警民联调室,由派出所负责日常管理,司法所进行业务指导,按照调解程序及时受理调处派出所日常受理的各类民间纠纷。在医患、交通、婚姻家庭、工伤、劳资、安全生产、征地拆迁、三农、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领域设立专业性调委会 9 个,企业调委会 3 个。在交警大队设立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人民调解工作室,在民政局设立婚姻家庭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室,在工伤、劳资、安全生产、征地拆迁、三农、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领域建立人民调解组织,多把“金钥匙”打开“矛盾锁”。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有效促进部门联动,有力加强了各行业、各领域矛盾纠纷化解工作。
(据北塔区司法局上报材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