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区推动公共法律服务 O2O平台全面高效应用
◆津市市全面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新化县站点搭桥惠民生 法律服务显实效
◆岳麓区推动公共法律服务 O2O平台全面高效应用
2016年以来,岳麓区司法局充分运用“如法网”,完善制度、加强宣传、明确责任,有效促进公共法律服务从“重管理”到“重服务”的职能转变,实现服务流程化、监管数据化、决策智能化的办公模式,受到辖区百姓群众的认可和欢迎。
一、以强化组织领导为保证,着力完善工作机制。该局高度重视“如法网”的推广和运用,明确提出“确保将如法网的普及使用作为司法行政重要工作日程,确保将如法网的普及使用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载体,确保将如法网的普及使用作为司法行政工作发展进步的重要途径”的“三个确保”总要求,增强全局上下对如法网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共为。成立由党组书记、局长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明确专人负责如法网的运转、维护及督促检查工作,形成局党组负总责,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重点抓,各科室、中心具体抓的工作格局。结合如法网的运转情况,在公共法律服务流程的办理、监管以及平台服务信息的管理维护等方面,出台一系列管理措施。该区所使用的如法网账号由局机关统一分配,相关科室需指定一人负责登录账号及密码,确保工作的严肃性、私密性。根据如法网各版块内容,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要求法律援助中心和值班律师在如法网上,每天及时登记、处理咨询和案件。
二、以抓好学法用法为目标,加大宣传推介力度。一是依托服务站点宣传。该区现已在学士街道等8个街道(镇)建成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对涉及提质提档改造的34个社区建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点。通过站点向群众发放公共法律服务便民卡,让更多的群众了解如法网。二是依托普法活动宣传。运用“如法网”法治宣传平台,开展法治宣传活动。发起官方法治宣传活动时,使用账号在“行政行业管理通道”进入网站后台填写并提交审批表格,初审后,所发信息即可显示在公益活动板块的页面上,并及时开展法治宣传活动,实现法治宣传活动发起、审批、办理等业务办理信息化。三是依托志愿点宣传。按照自愿报名、择优选取的原则,现已建好第一批共计300个公共法律服务志愿点,其主要职责是宣传介绍“如法网”和“12348”法律服务热线,引导群众“学法用法、爱上如法”“有法律难题、找司法行政”,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自如的法律生活。
三、以定员定岗定责为抓手,确保常态高效。一是专人专职“两线”联通。安排专人每天登录如法网和 12348 法律服务热线话务平台,确保该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在如法网在线咨询的灯第一时间点亮。12348 话务平台由固定的工作人员在工作时间登录操作,确保热线处于在线、可接听状态。同时,通过“两线”及时解答群众法律咨询、宣传法律知识,协调法律服务机构,满足群众法律需求。二是网上普法线上考试。充分利用如法网国家工作人员学法考法系统,开展全区国家工作人员的学法考法工作。该局工作人员作为区级管理员,指导各单位明确一名管理员,按照标准导入本单位人员信息,并生成个人账号进行学习和考试,确保该区5000余名国家工作人员及时完成学法考法任务。三是法律服务线上督办。要求区属3家律师事务所在线亮灯情况,纳入年度考核范围,每周不定期抽查在线情况,并对抽查结果进行通报。同时,安排专人在每个工作日登录如法网,查看律所及律师申请办理事项,及时审查处理,并在两个工作日内办理完结。四是法律援助线上惠民。法律援助前台工作人员对如法网的在线咨询,逐条登记录入到如法网。法援中心对内容审查后,对符合条件的案件给予援助,并依照程序,指派具体法援律师,有效提高法援案件申办效率,让老百姓便捷高效地享受到法律服务。一年来,该区依托如法网,律师值班窗口咨询数量月均达到700余人次,法援案件受理数量月均达到30余起,共发起法律宣传活动30余场,参与群众1万人次,受到辖区百姓群众的高度评价。
(据岳麓区司法局上报材料整理)
津市市全面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近年来,津市市着眼于维护基层群众利益,大力推进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共建成1个公共法律服务中心,9个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78个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点,全部完成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和乡镇(街道)、村(社区)工作站点建设任务。
一、以“全覆盖”为目标,打造高标准的公共法律服务平台。以全省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设试点为契机,按照“一站式组合、多窗口服务”的理念,整合司法行政资源,通过设置律师、公证、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基层法律服务、法治宣传等服务窗口,建设高规格的全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积极对接省厅“如法网”,规范律师事务所、公证处、司法鉴定所和法律援助中心的网络对接,落实 46名法律服务从业人员信息上传,市中心明确了1名律师和1名公证员负责“如法网”在线网上法律咨询,实现线上线下无缝对接。结合津市实际,以“临街建站、方便群众”为原则,依托司法所在全市9个乡镇(街道)建设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同时,延伸工作触角,在全市25个社区、53个村建立公共法律服务点。全市已建成以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为中枢,法律援助中心、公证处、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所、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点为支撑的网上网下立体式工作平台,实现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
二、以“抓规范”为导向,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公共法律服务工作机制。一是建立规范的管理体系。在实体平台建设上,全市1个中心、9个站、78个点基本做到了“三个统一”即:统一基本色调和标示、统一登记台账和上墙内容、统一摆放公共法律服务宣传资料。进一步优化公共法律服务资源配置,形成以全体司法行政干警、公证员、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为主体,全市308名人民调解员和57名“法润三湘”公共法律服务志愿者为补充的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团队,最大限度满足不同层面的法律需求。二是建立切实有效的上下联动机制。切实发挥村(社区)司法行政工作室“最接地气”的作用平台,建立人民调解员日常值班、司法助理员每周半天坐班、法律顾问定期坐班的制度,坚持“小事就地化解”“大案按级上报”,为基层群众提供及时有效的法律服务,深受群众赞誉。三是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法律服务制度。2016年,市长带队对此开展专题调研,明确将律师参与信访值班、律师参与化解和代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以及“一村一顾问”等公共法律服务事项纳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体系,由市财政拨专款予以保障。2017年,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报告中,落实政府购买公共法律服务制度,全面推进市、镇(街)党政法律顾问机制,得到市委书记高度肯定。
三、以“促满意”为核心,全面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高效运行。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和宣传手段,对公共法律服务和“如法网”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推介。2016年,投入5万元印制了一批公共法律服务宣传资料,发送到机关、学校、农村、社区。2017年,组织大型送法下乡活动4场、开展法治夜话12堂,让群众进一步熟悉、了解公共法律服务。津市电视台播放两期公共法律服务专题节目,在法治广场宣传橱窗推出“如法网”宣传专栏,建立津市公共法律服务微信公众号,让群众在身边就能了解公共法律服务的内容,真正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二是创新开展法律援助工作。推行“诉讼+调解”新模式,对一些案情简单、争议较小的法律援助案件,积极引导受援群众采取调解的方式达成和解。缩短一般性案件受理审查期限,涉及农民工讨薪、群体性事件、可能影响社会稳定案件以及其他紧急特殊情况案件,实行即时受理,快速办理。对于行动不便的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及严重疾病患者实行预约式、上门式、一站式服务,进一步完善法律援助便民举措。三是健全市、镇(街)党政法律顾问制度。选派一批优秀律师进入政府法律顾问团,对市政府重大决策、规范性文件、重大合同协议等事项实行法律审查,在征地拆迁、项目评估、商业谈判等方面提供全程精准法律服务。目前,全市各镇(街道)以及政府各部门普遍设立法律顾问,并率先在乡镇政府建立了律师值班制度。四是开展企业免费法律体检。主动适应市委、市政府“工业立市、产业兴城”要求,2017年起,组织律师深入86家规模企业,开展民商事合同、劳动人事合同审查,规范企业管理,强化“法律风险评估及防范”意识。五是开展“法律服务乡村行”专项活动。为全市78个村(社区)配齐法律顾问,让群众不出村(社区)即可享受到基本法律服务。组织律师、基层法律工作者下到农村(社区),就有关农村土地承包、土地流转、山林纠纷、征地拆迁、婚姻家庭等问题与群众开展面对面的法律答疑。六是组织和引导律师主动参与社会维稳活动。在市中心、信访局、法院设立律师接待窗口,规范律师参与化解和代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流程,实现访援、访调无缝对接,对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信访人,提供法律援助,对缠访闹访的信访人,组织基层司法所及时介入,力促简单信访案件不出村(社区)、重大复杂信访案件不出镇(街道),取得政府、群众双满意的社会效果。
(据津市市司法局上报材料整理)
新化县站点搭桥惠民生 法律服务显实效
新化县坚持把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来抓,着力构建政府主导、财政支撑、服务“三农”为重点的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体系,切实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助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一、深化思想认识,着力构建公共法律服务新平台。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县委副书记为组长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县政府制订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3月初,县委常委会议专题研究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安排8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今年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点建设。由县委主要领导牵头,组织召开了司法行政、财政、公安、检察、法院、发改等20余家职能部门参加的现场办公会,列出任务清单,明确各单位的工作任务,有效形成以司法行政为主体、各职能部门配合、各乡镇具体落实的整体合力。二是落实保障措施。在县司法局成立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日常工作,安排专人具体指导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点建设工作,实行挂图作战,清单落实。该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设于2016年初启动,至2016年10月完成,总投资109万元,进度和质量均位居全市乃至全省前列;现已建成乡镇级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16个、村居级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点439个,覆盖率已达66%。三是加强督查考核。县委县政府把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纳入综治和绩效工作考核。县委督查室会同司法行政部门,对全县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进行专项督查,对重视程度不够、建设进度慢等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单位,及时提出整改建议,责成立即整改落实。
二、创新工作举措,全力打造公共法律服务新体系。该县结合经济发展和法治建设的实际情况,把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点的建设列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从“选点、激活、借力”三个层面下功夫,取得了良好效果。一是选准公共法律服务建设的切入点。该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公共服务建设上不搞四面出击、遍地开花,而是,把推动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点建设作为乡镇(街道)、村(社区)公共服务建设的主要切入点,进行总体规划、准确定位、集中力量、重点攻坚,实施一批带动一批,分步建设。二是激发人民群众参与公共法律服务的活力。因地制宜利用好当地资源,鼓励人民群众在碰到法律问题时,把问题带进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点现场解决,亲身感受县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的成果,激活基层法律服务网络的运行源动力。三是借助社会与市场力量共同参与。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融合社会、市场的资源,共同建设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在各村居中心地段发展“法润三湘”公共法律服务志愿点,形成乡村公共法律服务“1+N”模式,逐步建立起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司法行政为主体、社会志愿者为补充的“三位一体”公共法律服务新格局。
三、着眼法治效果,打造新化公共法律服务新亮点。 一是立体动员,超前完成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设。该县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进度快,县中心建设已全面完成,乡镇工作站建设完成16个,村(社区)工作点建设已全面规划和铺开。该县将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点建设列入县为民办实事的具体项目,由政府主导推动、部门积极配合,争取在年底前全面完成乡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建设,在2018年全面完成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点建设。二是讲求实效,打通公共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坚持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评价和检验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尺,注重法律服务惠民实效。借助12348法律服务热线,在全县建立统一的集语音热线、网络平台、微信服务等于一体的公共法律服务信息平台,确保全县居民享受到全天候、无缝隙的法律咨询服务。建立健全全县统一的公共法律服务O2O运行机制,通过O2O服务模式,为人民群众提供普法宣传、人民调解、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公证预约等法律服务,打通法律服务与群众需求的“最后一公里”,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最优质的法律服务。
(据新化县司法局上报材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