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司法简报2017年第14期(共1535期)

湖南司法厅 sft.hunan.gov.cn 时间:2017年07月07日 17:14 【字体:
 

  ◆涟源市创新源头治理 落实帮教责任

  努力为刑释解矫人员开创希望蓝天

  ◆常德市武陵区“三抓三促”规范驻所调解

  ◆张家界市永定区掀起全民学法新高潮

  涟源市创新源头治理  落实帮教责任

  努力为刑释解矫人员开创希望蓝天

  涟源市辖20个乡镇(街道),116万人口,现有五年内刑释人员2613名,监所、社区服刑人员2768名。近年来,该市认真肩负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牢固树立深度忧患意识,创新源头治理,全面加强安置帮教工作,实现“接得上、管得住、控得牢、帮得好”的目标,为平安、法治涟源建设发挥了防增量、减存量的积极作用。

  一、高位推动,安帮工作“添份量”。市委、市政府从创新社会治理出发,把安置帮教作为一项重要源头性工作来抓,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理顺体制机制、严行责任考核,不断提高安帮工作在平安、法治涟源建设中的份量。2013年,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安帮机构编制和经费问题,在全省率先将安帮办列为市司法局二级事业单位,经费纳入市财政全额预算,当年预算30万元,2017年增加到54万元。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任顾问,市委副书记任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安帮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乡镇(街道)、村(社区)工作责任,构建横到边、纵到底的工作网络,确保有领导抓事、有机构管事、有专人做事。出台《关于加强全市安置帮教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化平安涟源建设的意见》等文件,把建设过渡性安置基地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强力推进;市委、市政府专门发文部署刑释社矫人员技能培训和安置基地实习就业补贴等工作,司法行政、人社、财政、民政、教育等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区域协作、条块互补、线上线下联动的 “大帮教”工作体系。同时,将安帮工作纳入平安涟源建设和综治维稳考核体系,与综治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和末位淘汰制度,有效杜绝刑释人员脱管漏管问题,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

  二、无缝对接,严格管控“减存量”。积极落实省司法厅“五个一”安帮专项活动要求,加强日常管控,对评估后仍有社会危险性的刑释人员依法采取安置教育管控措施,有效减少社会对抗。截至2017年一季度,该市刑释解矫人员重新违法犯罪保持零记录。运用信息管理系统,与294个监所互通出入监信息,形成资源共享、衔接有序、接送得力、运转高效的网络管理模式,确保入监出监无缝对接。入监后认真核实基本信息,建立帮教档案;出监前逐一对接,及时掌握评估意见和基本信息;出监时按期接送,重点对象“必接必送”;出监后落实救助帮扶政策,特困重点对象落实低保、医保、住房及临时救助等措施。坚持人文关怀,不嫌弃、不歧视、不纠缠旧罪过,工作上一样信任、经济上一样支持、生活上一样关心,做到知其行、扶上马、送一程。健全安帮工作机制,采取“典型引导法”,总结典型、推广经验,以点带面、共同转化,如吸收创业典型黄某为志愿者,开展“现身说法”,帮助刑释人员重拾勇气和信心。采取“爱心感化法”,及时帮助刑释人员解决生活困难。如钟某释放后生活陷入极度困境,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思想,安帮机构及时给予经济救助并安排其做环卫工,钟某非常感动,现已自食其力,步入正轨。

  三、“情暖高墙”,源头助推“提质量”。2014年以来,按照省司法厅统一部署,该市深入开展“情暖高墙·关爱孩子”联合帮扶行动。组织司法行政、教育、民政、共青团等部门,合力帮助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实现“两回三落实”(失学的回校、流浪的回家、无监护的落实监护、生活困难的落实帮扶、有心理问题的落实心理援助),让更多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受益脱困、健康成长,让服刑人员感受社会关爱、悔过自新,从而切实从源头上帮助罪犯增强改造信心,促其安心服刑、接受改造。坚持上门入户摸排,全面甄别核实服刑人员家庭情况和未成年子女信息。按照帮扶救助要求,每年投入救助资金3万元,开展心理抚慰400余次、金秋助学80余次,提供法律援助50余次,对服刑人员特困子女进行“一对一”帮扶,为服刑人员解决后顾之忧。召开“亲人入监所、帮教暖人心”“监地共爱孩子、政企心系高墙”专项活动,组织家属入监帮教287人次,联合监所慰问服刑人员特困家庭58次,发放慰问金4.5万元,为服刑人员的心灵注入生机和希望。如在省茶陵监狱服刑的顽危犯袁某通过联合帮扶,转变为改造积极分子,两次减刑提前释放。

  四、助力就业,帮扶感化“防增量”。坚持把依托企业建设过渡性安置基地作为接纳“三无”特困人员、解决临时生活和居住问题的有效途径,并因事定岗、因人施教,实现刑释解矫人员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早在1999年,该市就依托芙蓉生态种养场建立全省第一家安置帮教基地,后又依托市诚鑫汽修厂投资600余万元创办新航中途之家安置帮教基地,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安帮工作,构筑刑释解矫人员回归过渡平台。目前两家安置基地累计接收帮教对象452名,三一重工、创安防爆、海鑫电子等爱心企业也自愿接纳刑释解矫人员,形成“一出监门就进厂门”的良好局面。市司法局全程组织管理,市工贸中专量身打造专业课程,市人社局加强监管,严格考核并颁发证书,市财政局给予培训补贴,共同开展免费技能培训,安帮对象就业培训实现制度化、规范化。近年来,共有391名帮教对象免费学习汽修、电脑、种养、电焊工等实用技能,凭所学之长走上新的岗位,涌现出自主创业开办汽修厂的李某、开办网络公司的钟某、养殖大户周某等一批创业典型,取得个人安定、群众肯定、社会稳定的理想效果。

  (据涟源市司法局上报材料整理)

  常德市武陵区“三抓三促”规范驻所调解

  为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常德市武陵区司法局强力推进人民调解员进驻派出所工作新模式,实现“警司联调”全覆盖。2016年驻所联调室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272起,成功率达95%;预防民转刑案件169起,及时化解群体性事件纠纷63起,赢得党委政府的肯定及社会各界的好评。

  一、抓整合促联建,夯实工作根基。该区司法局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采取“政府出资、司法聘用、公安管理、联合考核”联调模式,建立驻所专职调解员与派出所民警的联动调处机制,实现矛盾纠纷就地移交、就地化解。2013年在城区6个派出所先期试点;2015年扩大至城区9个派出所;2016年按照一类派出所派驻2名、二类派出所派驻1名的标准全面推开。在区政府的支持下,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将驻所专职调解员的经费纳入区财政预算;明确专职调解员待遇分为基础工资和绩效工资两部分,绩效工资设定相应奖励上限。专职调解员由区司法局从律师、法律工作者、具备法律基础的基层干部或法律专业大学生中统一选聘,培训合格后进驻派出所。驻所调解室均设立单独办公用房、配齐办公设备并安装监控摄像头,实现语音视频同步监控。按照门牌标识、办公制度、工作流程、人员制服、徽章佩戴等“五统一”要求,规范驻所调解室建设和人员着装。

  二、抓机制促规范,推动良性运转。该区司法局会同公安分局研究制定工作规范,规定在现场受理和处置纠纷后,经双方当事人同意,将因征地拆迁、婚姻家庭、劳资问题等属于人民调解范畴的非警务类矛盾纠纷和可以调解处理的故意损毁财物、殴打他人等治安案件、轻伤害案件,分流到驻所专职调解员进行调解。实行“公安机关先期接报,再移交专职调解员”的运行模式,对接报的矛盾纠纷类警情,值班民警先行受理后,由值班所领导进行分流,符合调解范围的矛盾纠纷和治安案件移交专职调解员进行调处;对一些疑难矛盾纠纷,专职调解员直接会同民警赶赴现场受理、开展调解。对于确实无法调解成功并使用治安处罚的行政案件,则移交办案民警,由公安机关适时采取强制措施或提供侦查支持,以惩促调,增强调解的话语权和有效性。对调解成功的案件,专职调解员制作调解协议书,交由经办民警存档、录入执法办案系统;对不能达成调解协议的案件,制作调解记录,及时移交经办民警处理。同时,专职调解员及时建立纠纷登记、案卷管理台账,按照统一标准形成调解卷宗,为矛盾纠纷的统一受理、集中梳理、依法办理、限期处理以及相关督查、倒查工作提供依据。

  三、抓考核促管理,提升工作效能。该区司法局联合公安分局采取集中授课、案例剖析、经验介绍等多种形式,组织开展专职调解员岗前培训、年度培训和专题培训,不断提升专职调解员的业务素养。区司法局会同公安分局制定《武陵区驻公安派出所专职人民调解员管理考核办法》,从日常管理、纠纷调解、文书归档、办案奖励等六个方面进行考核。每位专职调解员在完成基本工作量的基础上,根据“计件”原则、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办案奖励,并根据考核结果发放绩效工作,纳入公安分局年终奖励表彰范围。每年组织开展优秀专职调解员、精品案例评选活动,增强专职调解员的荣誉感。2016年2月,5名专职调解员因工作表现突出,被评委“优秀驻所专职调解员”,其中府坪派出所调解员彭香玲被评为2016年度全国优秀调解员;启明派出所专职调解员袁志鸿协助民警成功调解益丰大药房群体性事件,被评为全省“十佳人民调解精品案例”。

  (据常德市武陵区司法局上报材料整理)

  张家界市永定区掀起全民学法新高潮

  今年以来,张家界永定区司法局积极适应时代发展新形势、新要求,主动接触和占领新舆论阵地,借助数字化新媒体构建普法新平台,畅通普法新渠道,创新普法新样式,为全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奠定良好基础。

  一、构建普法新平台。时代不断发展,普法工作也必须与时俱进。永定区司法局借助微信平台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社会动员力强等优势,创建了“法治永定”微信公众号,人们只需轻触手机屏幕,便可在线学习法律知识,咨询有关法律问题。“法治永定”由《法治之窗》《便民服务》《普法活动》三大板块组成,功能不同却相得益彰。《法治之窗》下设有《如法网》《法治要闻》《法律常识》三个栏目;《便民服务》下设有《法律机构》《法律咨询》两个栏目;《普法活动》下设有《有奖竞答》《专题活动》《普法专栏》三个栏目。普法对象直接点击“如法网”,便快速进入《如法·湖南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平台》主页面;《法律咨询》栏目开通提问渠道,对于律师咨询、司法鉴定、公证业务、法律援助等方面的问题,可实现在线留言、在线解答。同时,“法治永定”后台每天以信息推送的形式在微信平台上刷取“存在感”,提升知晓率和关注度。

  二、畅通普法新渠道。微信公众号属于自媒体,自媒体依靠“被关注”或“被订阅”发挥宣传引导作用。该区精准施策、狠抓落实,畅通“法治永定”与广大微友间沟通交流渠道。抓住关键少数,重视以点带面效果。今年4月,该区印发了《关于运用“法治永定”微信公众平台开展法治宣传工作的通知》,要求全区各乡镇(街道)、区直各单位、区各人民团体、省市驻永各单位高度重视“法治永定”平台的推广运用,积极动员本单位干部职工关注“法治永定”微信公众号,对发布普法内容进行点赞、转发及收藏。同时,将各单位的关注情况作为法治永定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引领最大多数,不忽略广而告之效果。在“五一”小长假期间,抓住民众出行逛街购物、游客来张家界游山玩水契机,利用户外广告电视宣传车、户外广告屏在人流密集区进行“法治永定”微信公众号的推介,并在各街道社区宣传栏张贴“法治永定”二维码,使之家喻户晓。

  三、创新普法新形式。传统普法形式虽有效果,但难脱“被动普法”外衣。5月份,该区司法局联合区总工会在“法治永定”微信公众平台上举办“庆五一全民学法抢红包”大型普法活动,设置由“如法网”统一题库提供的民众关注的民法、经济法、刑法、行政法、宪法等法律相关知识为竞答题库,随机抽题现场作答,利用“答题”“送礼”和“抢红包”方式刺激民众学法热情,引导民众由“被动普法”变“主动学法”,着实创新普法新“花样”。活动第一天,7000多微友关注“法治永定”,并积极参与到学法抢红包的竞答活动中。目前该平台点击量已超过50000余次,累积答题30000余道。活动还在发酵中,关注人数愈来愈多、民众学法热情持续高涨。答题过程中,微友各显神通,想方设法增大自身法律知识存储量,答题越答越上瘾,抢红包越抢越来劲。几乎每位参与竞答的微友都能“各得其所”,学法、抢红包“两不误”。

  (据张家界市永定区司法局上报材料整理)

  


湖南司法简报2017年第14期(共1535期)

6543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