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常人眼里,这里离他们的生活很遥远,这里不应该有阳光照耀,不应该有春风和煦,不应该有整洁空旷的广场。戒毒所,一直被视为是阳光照耀不到的黑色区域,这里应该只有冬夏,并无春秋。
这些想法,在我怀揣着最初对人民警察的憧憬和梦想考入强戒所之后,有所改变。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被安排到探访登记室工作一周,主要任务是为来所探访学员的家属进行登记,并联系大队民警安排学员与家属在探访室见面。
隔着两张铁门的距离,我不时地听到孩子的啼哭声,来往登记的人里,我不时看到女人泛红的眼眶,还有两鬓斑白的老人坐在探访室外的长椅上,低头沉默良久的场景……偶尔,也会有新学员的家属把打包好的棉衣和饭菜带过来,或者妻子把孩子的照片带过来,或者只是单纯地询问我们关于学员的生活和身体状况等问题。
资历尚浅的我不知道要如何去安慰那些受伤的心灵,怎样扶住那些摇摇欲坠的家庭。我只能尽快地准确地核对好探访学员的信息,让家属能够更快地见到他们;只能更多地向他们介绍学员们紧凑有序的学习、劳动、锻炼、生活;只能一遍遍耐心地解释"净身入所"是为了防止个别不法分子传递毒品或其他违禁物品,是为了戒毒学员更快戒除毒瘾,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只能尽可能地联系上学员的带队民警,争取哪怕几分钟的时间,让家属更清楚地了解学员的生活和思想转变情况……我能做的,真的不多。
"请问您跟学员是什么关系?"在为一位来访的女士登记信息时,我问道。"他是我哥哥。"然后停顿了一下,若有所思地接着说:"要是不走这条路多好,曾经的军人,曾经的贸易公司老板,还是一位父亲,现在,什么都没了……"。我抬头看向她,妆容精致、气质温婉却满脸愁容。"会好起来的,要有信心。"除了这几个字,我一时想不出别的话语来安慰她。"他也说他很后悔,说再也不沾毒品了。我也希望他真的变好。"她的眼里闪过一丝亮光,"谢谢你!"
住在里面的学员们,都有着一段无法启齿的曾经,他们是毒品的亲身体验者,但也是毒品的受害者,他们被毒品从原来平淡、甜密甚至尊贵的生活扯下了万丈深渊,最终一无所有,众叛亲离。他们也从来没有渴望过什么清白,那份罪名早就已经不可撤销。属于黑暗的东西,没有人愿意去触碰。但是我们似乎忘了,从来没有人生来就属于黑暗。排挤和歧视从来都不是什么难事,真正困难的永远都是包容和尊重。
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份尊重。一路走来,改变之路上,他们辛勤劳作,他们积极参与活动,他们努力学习技能,这里还有日日夜夜陪着他们,悉心记录他们点滴改变和成长的戒毒警察们。每条路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戒毒之路更是充满艰辛和曲折,但是这一路他们并不孤独。
回望历史,我们中华民族既然能够在殖民帝国的鸦片腐蚀和硝烟弥漫中绝地求生,那么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我们一定有能力将这些迷途的心灵唤醒,凝聚整个社会的关爱和帮助,驱散毒品带来的阴霾。
尽管这场考验对于他们每一个人来说,漫长得就像一场人生的马拉松,但那又怎样,南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曼德拉曾说过,生命中伟大的光辉不在于永不坠落,而是在坠落后能再度升起。我们愿为这迷途知返的人点起一盏守夜的灯,只为每一分坚持都能看得到希望。
(岳阳市强制隔离戒毒所刘英姿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