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狱是没有硝烟的特殊战场,监管工作常被喻为"守在火山口”上的岗位,选择监狱警察这个岗位就注定了付出与风险,对于身处监管执法一线的广大基层警察来说,工作是不分昼夜的,24小时,都有警察随时在岗。伴着清晨日暮,无数藏蓝身影在守护和谐平安,守候岁月静好。
发现端倪
他们是名副其实的“电子眼”
3月初的夜长于昼,天蒙蒙亮,武陵监狱四监区一分监区长胡洋到岗进监,督促服刑人员起床,整理内务,组织服刑人员列队来到食堂排队就餐后。7时30分左右,胡洋带领服刑人员列队前往劳动改造现场,点名、分发劳动工具、编号定人定位定岗。
这是胡洋每天雷打不动的工作流程。服刑人员人数清点、劳动改造现场管理……这些常规流程看似简单,却极为重要,要求警察必须注重每一个环节,做好每一个细节。
为了确保安全,警察会在现场来回巡视,不长的一段路,监区警察每天要走上几十上百遍,服刑人员劳动休息期间,监区警察清点人数丝毫不敢松懈。
“点名是我们日常工作中做的最多的,上一次点名刚结束,下一次点名马上又要开始了,通过点名还可以让警察迅速了解服刑人员的精神状态——声音洪不洪亮?精神状态怎么样?一旦发现有人出现异常情况,就要密切关注、及时处置。”胡洋又一次拿起了点名本。
有服刑人员的地方就有警察,饭后不能休息,睡前不能放松。直到将服刑人员送至监舍,监区警察才有空吃上两口饭。这就是监狱警察的工作性质,不能有任何疏忽。
读懂“大墙日记”
他们是服刑人员的“心灵勘探师”
囿于身份的特殊性,大墙内的服刑人员往往会成为“沉默少数”,把内心的改造需求和回归向往“藏”在心里。这些“沉默少数”背后,是整个家庭的期待,也关乎社会的安宁。监管改造工作,一面是服刑人员对改造和回归的需求,一面是社会的关注、家庭的期盼。
在武陵监狱的陈列室里,书画作品挂满了墙面,满架的书籍等待人们翻阅,还有叠放着的“大墙日记”、专业证书等,都昭示着监狱对服刑人员身心的改造。武陵监狱每个服刑人员每天都会写一篇“大墙日记”,写好后,由管教警察批阅,这样既可以让服刑人员想倾诉却又不敢倾诉的情感得到宣泄,也便于让管教警察及时了解服刑人员的情绪,有针对性地对服刑人员开展思想工作。一旦所在监区的服刑人员在日记中出现了不满、郁闷、伤心等情绪,管教警察会马上找服刑人员谈心,详细了解问题,进行个别教育,帮助其解开心结。
每个服刑人员分到各监区前,监区警察都会对他们进行摸排测试,了解服刑人员的基本情况,每月“家属会见日”,管教警察会主动联系服刑人员亲属前来探望,鼓励服刑人员积极改造。
治病需治根,人也要对症下药。除了利用“大墙日记”为服刑人员去除心病外,监狱还根据不同服刑人员的需求,培养一技之长,在警察教育、专业师傅指导和自己努力下,有的服刑人员考取了专业等级证书,有的作品在各类评比中屡屡获奖。服刑人员来自社会,终将回归社会,让服刑人员的“学习梦”在大墙内变成现实,才能达到“身心二治”。
扮演多种角色
他们是兢兢业业的“万能演员”
下午16时,武陵监狱的电教室内,四监区的服刑人员正在唱红歌,嘹亮的歌声似乎能打破高墙壁垒,传出天际。每天下午,服刑人员都会分批次在这里参加爱国教育、唱红歌、看电影等活动。
一线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由于监狱生活的封闭和相对单调,服刑人员极易出现心理问题,每天,监区警察还要针对各种心理问题,采用专业方法对服刑人员开展心理矫治。
胡洋说:“我所在的监区都是刑期较短的服刑人员,我们要不停地转换角色,充当管教员、教师、技能培训员和心理咨询师等多种角色,才能管理好服刑人员。而且每天从清晨起床,一直到晚上就寝,整个过程不能有半点松懈。”
因打架斗殴被判刑的18岁的服刑人员李某,进监时一度不服从管教。胡洋了解情况后,多次找李某推心置腹地谈话。渐渐的,李某被感化了,他向胡洋主动认了错:“胡队长,对不起,我知道错了。您待我既像我兄长,又像父母,还像老师。以后我一定积极改造,争取早日出去。”
一线的安全稳定事关监狱的安全稳定,监狱的安全稳定又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安宁。看着服刑人员一心改过,胡洋心里十分安慰。
“为了更好地与服刑人员交流,掌握谈话技巧,监狱里的警察大部分都考取了心理咨询师证书。”胡洋十分感慨。“在封闭的圈子里工作,手机被隔离在高墙电网外,一进监管区,就几乎与外界失去了联系,仿佛成了一座‘信息孤岛’,家里有什么急事也不能及时通知到我们,今天是我父亲的60大寿,但今天我当班,我就要负责到底。”
警服在身,责任在肩;在岗一分钟,尽职60秒。这是胡洋的一天。他与无数个基层监狱警察一样,没有太多轰轰烈烈的故事,有的只是日复一日的坚守、敬业、负责。就是他们,用钢铁般的意志、敏锐的观察力、对突发状况的迅速反应、耐心、爱心与责任心维护着这个时代的岁月静好,用青春和岁月书写着大写的忠诚与担当。
(来源:湖南省监狱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