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五”普法以来,湘西州开展以“一起赶场去学习”为主题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把赶场普法作为常态化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重要方式,动员全州各级各部门利用“赶场日”把法治宣传教育带到乡镇集市,重点宣传农民工权益保障、森林防灭火、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等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引导广大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州蔚然成风。
“面对面”集市普法,增强宣传“三力”。一是坚持集中宣传,增强宣传影响力。利用群众在乡镇赶场日相对集中的特点,州县两级“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单位与乡镇一同在车站、市场、银行门口等人流密集处“摆摊设点”,开展与本部门职责相关的重点法律法规宣传,推动法治宣传由单兵作战向团队作战转变。二是坚持定点宣传,增强宣传亲和力。在乡镇集市设定固定普法“摊位”,群众可以像市场购买生活物资一样,享受便捷高效的法治宣传产品。同时,设定固定的法治宣传栏、法治宣传标语,让法治元素随处可见、随处可学,让法律知识在潜移默化中走进群众的脑海里。三是坚持创新宣传,增强宣传吸引力。将法治宣传与民族地区风俗习惯相结合,运用“茅谷斯”“辰河高腔”“三棒鼓”等民俗文化开展法治宣传,寓法于情、寓教于乐,增强法治宣传的活力和实效。如,龙山县将法治宣传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棒鼓”民间艺术形式相结合,保靖县在边远山区组建苗语普法队,深受群众喜爱。
“点对点”答疑解惑,提高宣传“三性”。一是开展以案释法,提高宣传针对性。把“以案释法”作为重要的普法方式,将枯燥的法律条文转化为身边真实的案例,深刻阐释违纪违法的危害性,让法律知识通俗易懂,深入人心。如,2022年下半年,面对长期干旱天气,重点宣传农村老年人烧田坎引发森林火灾的真实案例,讲清讲透危害后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二是开展有奖竞答,提高宣传趣味性。设置有奖竞答环节,通过选择题的形式,让群众自己抽取题目,边提问、边纠正、边普法,对回答正确的群众奖励围兜、手提袋等含有法治元素的宣传纪念品,吸引群众主动参与到法治宣传中,在一问一答中将法律知识牢记于心。三是开展现场答疑,提高宣传实用性。采取“群众出题、干部答题”的方式,为群众提供点对点答疑服务,针对群众现场咨询的相关法律问题,将法律条文与群众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相结合,引导群众自觉运用法律武器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心贴心”跟办督办,提升宣传“三效”。一是群众点单问需,提升宣传效果。在宣传过程中,针对反映具体诉求的群众,由法治宣传单位逐一登记在册,对合理诉求能够现场解决的现场协调解决到位,不能现场解决的详实登记到位,对诉求无理的现场解释到位,把赶场宣传打造成贴近群众、收集民生诉求的有效渠道。二是乡镇派单分流,提升宣传效率。对登记的合理诉求统一交由乡镇信访接待中心汇总,信访接待中心根据诉求的内容、性质等进行分流交办,明确办结期限,交办情况同步向县信访局报送,由县信访局对后续办理情况实施跟踪督办,确保办理实效。三是部门接单跟办,提升宣传效益。各部门接到交办的诉求清单后,对确属职权范围内的诉求,明确专人跟踪办理,办理情况向县信访局、乡镇信访接待中心双向报送,对涉及其他部门职权范围内的诉求,由领办单位牵头协调相关部门共同办理,防止部门之间推诿扯皮。推行“群众点单、乡镇派单、部门接单”创新举措,将法治宣传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是“我为群众办实事”“我为基层解难题”系列活动的生动实践。
“线牵线”示范创建,强化宣传“三度”。把法治阵地建设作为升华法治宣传效果的重要举措,推动法治宣传教育不断向村、寨延伸。一是科学统筹推进,强化宣传力度。州级层面出台了“治理效能提升行动”五年实施方案,明确制定“到2022年全州所有村实现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全覆盖,2025年州级以上‘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达300个以上”具体指标,捆绑各个行政村乡村振兴后盾单位创建责任,将创建工作纳入平安建设考评。二是分片同频推进,强化宣传广度。将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工作纳入乡镇党政班子年终述法的重点内容,结合乡镇党政班子包片联村分工,以片区为单位,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分片区同频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形成“以点串线构面”的良好态势。去年,村级事务“阳光公开”平台建设和法治广场、长廊、院坝等农村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在村级实现了全覆盖。三是分步压茬推进,强化宣传深度。结合各村实际,优先推选一批有特色、有亮点、基础好的村(社区)创建全国、全省、全州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去年,4个村(社区)申报全国第九批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已完成公示,7个村(社区)命名为全省第十批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14个村(社区)命名为全州第一批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湘西州司法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