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面前人平等,民族团结一家亲,互相尊重守法纪,各族人民心连心……”12月7日,城步苗族自治县儒林广场热闹非凡,该县印象山歌艺术团正在这里举行以“学法、知法、守法、用法”为主题的山歌对唱比赛。只见多名山歌歌手现场即时创作、歌唱法治山歌,婉转悠扬的曲调,通俗易懂的歌词,深深地吸引了在场观众。
这是邵阳市凝聚普法合力护航民族团结的一个缩影。邵阳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是我省民族工作大市。近年来,邵阳市按照省市“八五”普法规划等部署,立足多民族地区实际,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持续提升民族领域法治素养为重点,积极探索创新具有民族特色的普法模式,不断提升法治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趣味性,助力全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
彰显民族特色
探索法治宣传新举措
邵阳市认真找准民族文化习俗与法治文化的结合点,积极推动法治宣传与民族节庆活动深度融合,借助城步“六六”山歌节、绥宁“四八”姑娘节、隆回“讨僚皈”等民族传统节日,因地制宜开展突出民族特色、贴近群众生产生活的法治宣传活动,让少数民族群众真正听得懂法、记得住法、用得了法。
近年来,邵阳市组织各地自创民俗方言法治快板,用轻快的节奏、幽默的语言,把精深的法律知识说得浅显易懂,让全市各民族群众在欢声笑语中学法、懂法。
城步苗族自治县组织全县山歌爱好者创作普法山歌300余首,编纂涵盖“苗乡人民心向党”“法治山歌”等11个方面的《法治山歌》一书,用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山歌将民法典、禁毒等法律知识唱出来。今年来开展法治山歌“微宣讲”80余场次,受教育群众达5万余人。
绥宁县将苗族非遗剪纸艺术与法治宣传相融合,把法与花鸟、苗家人物和故事融进剪纸的技巧中,创作法治宣传剪纸样品10余种。不但让群众近距离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更让无形的“法”看得见、摸得着。
丰富阵地载体
夯实法治基层新根基
邵阳市充分发挥普法宣传职能,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推动普法责任单位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微信、网络、广告牌、电子屏等载体,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普法宣传,不断扩大宣传覆盖面,营造“抬头可见、随处可学”的浓厚氛围。
全市按照“一地一特色,一城(区)一景观”的整体布局,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文化、民族文化,建成法治宣传教育基地260余个,大型法治公园、法治广场12个,法治长廊26个和农家书屋3600余个,实现全市法治文化阵地全覆盖,切实将“尊法、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理念引入村社,融入各民族群众日常生活,让群众能够出门见法治、抬头看法治、茶余饭后议法治。
同时,邵阳市注重将法治文化阵地建设与民族团结进步宣传相结合,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在各法治文化阵地融入民族元素及历史文化、融入“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等治国理政金句,有形宣传展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绥宁县建成法治文化与民族特色融合的绿洲法治文化广场,并在苗族侗族乡上堡村建设“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法治文献石书阵”;双清区建成占地面积7.14公顷的时代广场法治文化主题公园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让各民族群众共同感受法治精神、沐浴法治阳光。
坚持普治并举
实现法治意识新提升
近年来,邵阳市将民法典、国家民族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纳入“法律八进”重要内容,通过集中宣讲、进村入户、以案释法、举办法治讲座等方式,深入民族乡、社区、中小学校开展宣传活动,免费发放宣传手册5万余册,开展各类宣传活动2000余场次,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不断增强各民族群众法治素养及法治观念。
邵阳市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的支持力度,通过强化储备人员培养等方式,大力解决城步苗族自治县等地区公证力量不足问题,最大限度满足各民族群众的公证服务需求。完成了“1+1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项目实施申报工作,每年均安排优秀律师到少数民族地区参加法律援助工作,近两年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法律援助案件531件次。
同时,邵阳市注重少数民族法治人才储备,城步苗族自治县和绥宁少数民族乡的考生可享受放宽报名条件和合格分数线政策,少数民族考生报名参加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占比和通过率逐年提高。
邵阳市还积极探索建立适合少数民族纠纷的化解机制,创新推行“背包式”人民调解工作法,依法妥善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和纠纷,保障各民族公民平等享有权利、平等履行义务,切实增强了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邵阳市司法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