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方县司法局深入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筑牢“第一道防线”,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落地生根。2024年全县共调处矛盾纠纷1562件,调解成功率97.5%,行业性调解实现100%全化解,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法治保障。
织密调解网络,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健全三级调解组织架构。建成覆盖县乡村调解网络:县级设立矛调中心,针对涉及多部门的复杂纠纷统筹协调,召开联席会议;12个乡镇均建立标准化调解委员会,各乡镇配备2至3名专职调解员;145个村(社区)设立调委会,专职调解员159人,兼职调解员400人,打造“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模式。
延伸重点领域调解触角。成立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委员会,针对交通事故、劳动争议等7类重点领域,创新“三结合”用人机制。行业主管部门推荐73名专业人员,律师事务所结对帮扶提供22名律师支持。建立调解专家库,收录法律工作者、心理咨询师等29名专业人士。2024年,7个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受理矛盾纠纷778件,调解成功率100%,案涉标的额1000余万元。
夯实人民调解工作根基。将调解工作纳入基层综治考核体系,每个村(社区)设置调解公示栏,公开调解员信息和工作流程。建立“以奖代补”激励机制,对成功调解的纠纷案件发放30至1000元补贴。2024年累计发放补贴10万元,调解员人均办案补贴增长10%。
强化赋能培训,提升调解队伍"实战能力"
完善调解员队伍结构。建立“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队伍模式,吸纳政法系统退休干部15人、公职律师10人、乡贤“五老”人员102人、人大代表208人加入调解队伍。实行“三纳入”机制:将调解员培训纳入干部教育计划,将调解工作纳入平安建设考核,将优秀调解员纳入评优评先推荐范围。目前,全县调解员大专以上学历占比提升至30%。
创新调解员培训模式。建立“年度轮训+专项培训”制度,每年举办全县调解员培训班。编印《调解工作手册》《中方县人民调解典型案例汇编》等书籍,开展“调解技能大比武”活动,通过情景模拟、案例研讨等方式提升实战能力。2024年组织“以案释法”巡回讲座15场,重点培训婚姻家庭、土地流转等高频纠纷调解技巧,参训调解员达500人次。
发挥法律顾问专业优势。推行“一村一顾问”制度,定期组织律师开展以法律咨询、送法进村、普法讲座等为主题活动。法律顾问通过微信群开展“每日一法”微课堂,累计推送法律知识365条。在土地纠纷等领域建立“调解前法律会商”制度,2024年法律顾问参与重大疑难调解案件21件,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率提升至11%。
创新工作机制,构建矛盾化解多元体系
深化矛盾排查化解。坚持“预防为主、调解为先”工作方针,建立“月排查+季研判”制度,重点排查征地拆迁、劳资纠纷等5类风险隐患。建立红黄蓝三色预警机制,对排查出的重大纠纷实行挂牌督办,成功化解袁家镇陈某主张订婚对象袁某退还彩礼等重大纠纷29件。
完善多元联动机制。建立“三调对接”机制。在铜湾镇试点“庭所联动”模式,司法所与法庭定期会商,2024年联合化解劳资纠纷等案件12件。完善“访调对接”机制,在信访接待窗口设置调解员岗位,实现信访案件与调解程序无缝衔接,全年通过联动机制化解群体性纠纷9起,重复信访量同比下降7%。探索“人大代表+精准化参与”,依托人大代表联络站,通过代表接待日面对面沟通化解群众纠纷。
建立回访长效机制。建立结案回访机制,对2024年调解成功的1523件案件按10%比例随机抽取153件,通过电话问询、入户走访方式,了解当事人满意度、协议履行情况及潜在矛盾反弹风险。针对赡养、婚姻家庭纠纷等易反复案件,建立跟踪台账,联合民政、妇联等部门开展“上门送法+帮扶解困”行动3场,为当事人协调就业岗位、医疗救助等后续支持。
(中方县司法局供稿)